本书以作者多年鱼病防治的实战总结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拍照片展示,对鱼体检查的标准化流程的构建,塘口服务标准化流程的构建,水质检测标准化流程的构建,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主要病原的标准化防控体系的构建,养殖中的重要细节如投饵、增氧机的管理和使用等作了详细阐述,着重传播标准化鱼病防控的理念,力求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理解
本书在对黄河中下游及其河口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及河口的理化环境、生物环境、基础饵料、渔业资源结构及主要经济种类的分布和生物学特征,分析了黄河流域的珍稀濒危种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鱼类资源评估,并针对区域特点,提出了该区域的渔业资源管理措施及手段。
本书分析南海主要的环境因子分布特征,南海黄鳍金枪鱼以及鸢乌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南海外海金枪鱼以及鸢乌贼的渔场进行预报,构建了南海外海渔情预报系统,实现了南海外海黄鳍金枪鱼和鸢乌贼的渔场空间分布的速预报,以为南海渔业可持续、平衡、有效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本书是“河流生态丛书”的组成部分,是作者依托农业农村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在珠江10余年的具体实践,对江河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本书从江河鱼类早期资源观测方法、种类识别、补充过程及与环境关系、生长发育、变化与演替等方面出发,阐明河流重点生态单元鱼类资源的成因机制。介绍了江河鱼类早期资源断面控
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是许多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与降海通道,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为可持续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自然生态环境,了解其变化过程非常重要。本书以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水体理化因子,浮游微生物、浮游动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趋势,系统研究了水体、沉积
《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认定的水产学科研究生教育7部核心教材之一,主要介绍水生经济生物及其养殖生产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阐释水产养殖模式(系统)的构建原理。《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第二版除对版内容进行系统性完善外,也更适应国际化教育需要。《水产养殖生态学(第2版)》的特色主要表现
本书从当前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近年来对虾养殖生产实践的一些实际问题,详尽介绍了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结构特征、生态习性,重点围绕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高位池精细养殖、滩涂土池养殖、低盐度淡化养殖、越冬棚养殖、小面积温棚养殖、盐碱池塘养殖、工厂化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工程化零换水养殖等多种对虾养殖模式
《鲟免疫系统及病害防控》是近五年来关于鲟类免疫及病害研究较为系统、全面的专著。本书由九章组成,涵盖了鲟类病害的多个方面,既包括鲟养殖现状,也包含鲟免疫系统**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鲟类重要疾病,提出了鲟类病害预警和防治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鲟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海豚链球菌、分枝
水是生命的摇篮,维持水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要生物链。鱼类生物量保障需要通过产卵场的功能保障来实现。鱼类产卵场管理将成为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江河鱼类产卵场功能研究》通过观测鱼类早期资源发生过程与径流量关系,产卵场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解剖分析了与鱼类早期资源发生相关联的产卵场功能单体、功能流量、水文水动力作用机制
本书收集了358种南海水产品的原色照片,其中鱼类275种,虾类14种,虾蛄类4种,蟹类12种,头足类8种,贝类29种,螺类13种,其他类3种。依次列出每个种类的中文名、拉丁名和别名,并对其特征、习性以及分布等方面作了简述。原色照片中标注了种类的显著形态特征,具有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以及方便使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