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在部分地方试点探索推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与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企业环境行为评价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需求的不断发展,逐步演变为现在的环保信用制度。本书对我国环保信用制度多年来的实践与进展进行总结,并基于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我们期待与开展环保信用制度研究的专家或学者、推动或参与环保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保护也成为了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我们擘画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蓝图。本书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双一流建设”系列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研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需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需要。生态文明的概念产生和明确于中国,承接了20世纪西方环保运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华,却又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对文明与自然的共同繁荣与和谐共赢的追求,是人类文
生态环境自身在空间上的关联性、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以及环境污染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决定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系统性。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促使相关主体共同承担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本书将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相结合,通过宏观统计数据探究不同经济
本书结合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格局,以西部典型平原城市——成都和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比较两类城市在多中心转型下的城市环境绩效。本书基于空间视角,运用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分析了我国平原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多中心开发特征,定量揭示了其演化机制和环境绩效。本书每章相互独立又不失整体性,围
低碳建设是城市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科学诊断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理论方法是认识低碳城市建设现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的重要抓手。本书创新性地基于“碳循环系统-过程管理”双视角,构建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诊断指标矩阵结构,解析了两个视角下的内涵,识别出体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8个维度(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生
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报告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1923年间,考察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
《黄河流域十一年实地调查记(1923—1933)》又名《十一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23—193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
本书在反映三峡水库蓄水后形成30m落差消落带背景下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十余年来在汉丰湖所进行的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对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设计及实践进行全面阐述。全书共十章,完整概括了研究区域的环境概况、汉丰湖湿地资源、汉丰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消落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