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讨论学术界争论的两个热点问题: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认为亲亲相隐之争的关键不在于血缘亲情本身是否正当,而在于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究竟主张如何处理血缘亲情与社会道义之间的关系。对此问题做出认真的分析与梳理,是亲亲相隐之争从立场走向学理的关键。二重证据法虽然*早由释古派学者提出,但也受到疑古派学者的启发,今天我们
本书由四个章节组成,通过对郑庄公、卫宣公、桃花夫人等先秦时期的重点人物进行了学术分析,对中国古代改革措施致使国家走向强盛的历史史实进行学理分析,试图探索国家勃兴和衰亡的原因,厘清以往学界认识中的一些误区,指出国家改革的得与失,分析制度建设在中国古代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实质及其发展走向。作者在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
《左传》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评点之作众多,学术价值甚高。本书将传世《左传》评点文献汇于一书,所录评论至迟从宋开始,主要为明清人的评论,引书多达70余家,为《左传》学和评点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以期使研究者充分认识到《左传》评点之作的重要价值,引起学界研究之重视,开辟《左传》学研究的新领域。
先秦时期的社会发现与变迁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书分别对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先秦时期社会生活、先秦时期战争与军事制度、先秦时期思想传统的奠定、先秦时期科学文明的发展、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先秦时期的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广大读者对先秦时期的社会形成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以史为鉴,更好的建
《中西早期历史比较研究》所收为作者于2004-2014年写成的四篇学术论文。其中,第一篇考察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对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影响等进行了学术分析。第二篇用案例的形式来说明黄帝与炎帝历史文化的同与异,对防风氏的起源,以及祭汤祈雨和民众精神文化的关系予以剖析。第三篇从德、政、刑的角度人手,探讨引礼
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一直是中国先秦史学界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古至今,文献记载众多,但也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并因此有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断代工程"初步结论是克商在公元前1046年。"断代工程"采用"月相四分"甚至"二分"说,抛弃月相定点,自不可信。也与古人之说相去七十余年,国内外质疑甚多。本研究以众多例证,用"三重证据法"(
本书是作者研习先秦史所撰写的主要论文结集,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商周社会几项主要制度的研究,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探讨表明,商与西周社会性质同一,史脉相继,只有发展程度的差异;一方面是对古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的释读。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思想的关键时期。《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从周族起源、周人建国、宗周覆亡和平王东迁出发,利用文献和考古的“二重证据”,对春秋时代的社会结构、列国争霸、礼乐文明、祭祀礼仪、伦理观念、丧葬制度、民族构成、婚姻习俗和儒家教育等不同侧面进行了系统而又扼要的描述,为读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毂梁〉文献征》取名于此,一方面意指本书侧重于用文献学的方法对《春秋毂梁传》一书的相关问题进行考征、探索;另一方面又含有这样一层意思:本书主要讨论足征之事,不足征者不过多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