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学术传统,大体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文学评论到文学研究、由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由追求功用实用价值到追求非实用的纯学术价值乃至审美价值的发展演变历程,作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史乃至整个学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我国的社会文化、审美文化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史》作为
本书是国内外一部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著作,对一千多年来以中国为舞台背景或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日本文学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评述研究,将纵向的历史演进与横向的作家作品论结合起来,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及中国人形象,反映了历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化与变迁,分析了中国题材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指出了中国题材在日本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是一部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学术通史著作,是在作者的《中国比较文学二十年(1980—2000)》(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史丛书·比较文学研究》(与乐黛云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的基础上扩写而成。全书将史学、文献学方法与学术批评结合起来,评述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
内容简介:《稔子花》小说以农村题材为背景,描述一个农村姑娘稔子花从小喜爱学习,立志向往美丽的蓝天,长大后当一名航天员。 在成长的过程中,经过了曲曲折折,疾病的磨难,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一切困难,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稔子花〉小说共分二十二个章节。章以三月清明拜祖为题材,稔子花的父亲吕正能讲述了八十年代农村贫
致青春忆江南〗——江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优秀作品集萃
《东方文学史通论》是我国一部由个人著述的东方文学史著作,运用比较文学及区域文学、世界文学的观念与方法,从文化学特别是审美文化的立场出发,将东方各国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区域予以把握,寻求区域联系性与内在统一性,建构了严整独特的东方文学史体系,实现了东方文学史著作由以往的社会学模式向文化学模式的转型。
《日本文学汉译史》是国内外第一部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史著作。全书将日本文学汉译置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以翻译文本为中心,把日本文学汉译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围绕各时期翻译选题的背景与动机、翻译家及其翻译观、译作风格及其得失、译本的读者反应、译本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论述,揭示了日本文学如何被中国翻译家创造性地转
身为诗人和教授的作者从自身出发,联系许多作品和人物,在《认领与重构》-书中谈及并讨论了当代诗歌和当代文学以及大学人文教育中人们所关心的诸多热点和焦点问题,议论风生,文采飞扬,既充满创见、鞭辟入又亲切幽默、轻松可读。本书分为三部分,谈及作者自身诗歌创作历程,讨论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评价了部分优秀诗人的是个作品,并
《故里有灯/乡土·系列》是一部90后作家创作的乡土散文集,作者从多个角度描绘出故乡的模样,分为故里景致、故里味道、故里记忆、故里花事四个专辑,讲述那些记忆里的人和事,感悟生命的真谛。语言干净纯粹,富有情感,值得让人细细品味。
本书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分“思潮比较论”“流派比较论”“文论比较论”“创作比较论”四个方面,以每章均为七节的对称均衡的布局结构,以点带面、连点成线,从不同侧面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关联做了比较分析,发现并解答了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上的一系列重要课题,指出了日本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