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山西博物院面向公众开放的约读系列讲坛的部分成果集成。山西博物院邀请文博名家开展面向公众的讲座,文博名家以亲历者的身份向公众讲述了重大文博事件及文博人物。讲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现将讲座内容结集出版,希望争取更大的宣传效果。
2017年4月12日,山西省河津市固镇宋金瓷窑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山西地区瓷窑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也解决了一批出土与传世器物的窑属,是山西地区代表性瓷窑之一。本书以山西河津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河津窑的烧瓷历史、品种、器形、装饰风格及特点、与其他瓷窑相互影响、交流等方面进行研究
万发拨子遗址是鸭绿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明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本书是对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7年-1999年在通化万发拨子遗址发掘的资料进行报道。该遗址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年代跨度最大、文化性质最为复杂、文化堆积最厚、文物最为丰富的一处文化遗产。万发拨子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为13层,堆积最厚处达3.12米。依据地层关
本书是对重庆地区汉代画像考古发掘成果的汇编,内容涵盖汉代画像石棺、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石阙等,地域以重庆西部的璧山、江津、永川为主,兼顾重庆峡江地区的忠县、涪陵、丰都等地的相关发现。本书较为全面地收集了重庆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画像资料,对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新刊布的商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数量异常丰富,材料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商周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含有不少早已失传的经史典籍和文献佚记的历史事实。文字释读与文本隐含价值的挖掘是出土文献研究的两个层面,目前的出土文献研究中,不仅仍存有较多的疑难字词,阻碍着文本理解;与此同时,有关材料中历史学、语言学等各种方面的价值也
本书从学科本质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艺术考古属性、方法、呈现、材料以及应用等理论问题,集中地回应了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回顾了考古界、艺术史界对于艺术考古的专业性质、方法论等问题的诸种看法,对其中较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剖析,并分析了艺术考古研究近年发展的新趋势,讨论紧扣学术前沿,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中,图像的呈现方法与材料的合理利用显
双庙墓地于1991~1992年进行发掘,共清理战国秦汉墓葬241座,可分为十期十四段,时间跨度从战国中期至东汉中期。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坑墓、带墓道竖穴土坑墓、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小砖券墓、竖穴墓道洞室墓、组合墓道土坑墓。出土遗物约3100件,其中钱币约1951枚,依质地有陶、铜、铁、铅、琉璃、玉、玛瑙、石、骨、蚌器等。这批
本书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期分区研究,建立这一区域辽代壁画墓发展的时空框架,厘清发展脉络,总结区域特征,并与契丹腹地同类型壁画墓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文献史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墓壁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发表第二届全国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论坛文集,涉及商周青铜器、金文、先秦史研究三个大的板块。此为第24辑,收录30多篇学术专论,分为宋代政治法律军事、宋代文化研究、文献整理与研究、五代西夏辽金元史研究等专栏。
《阿坝金石录》系统地收录了阿坝州境内存世碑刻资料、文献碑文资料共计256通。其中存世碑刻192通,分为摩崖题记题刻、御碑、乡规民约碑、布告碑、德政碑、功德碑、家谱碑及墓碑、墓志铭及买地券、其他等9小类,其中多数是第一次对外公布的。文献碑文64通,分别摘录于同治《理番厅志》、乾隆《保县志》、道光《绥靖屯志》、道光《茂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