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抓手,聚焦时空要素在早期文明中的作用,阐释了“掌控时空,天下之中;照临四方,协和万邦”的陶寺文明,进一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陶寺模式。全书共有10位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考古、历史、天文、建筑等方面来讨论中国文明起源中陶寺模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意义。
本书在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分析了多种卫星遥感降水产品及其性能表现,并对其在干旱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针对我国7个不同地区水分亏缺/盈余量、极端降水指数的月变化规律和大气环流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滞后特征,揭示了不同分区干湿事件的大气环流驱动机制,建立了水分亏缺/盈余量、极端降水指数等与关键环流指数之间的
太空天气(即空间天气)是空间科学的一个新兴领域,主要研究日地关系对社会和技术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空间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以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辐射有可能损坏或摧毁卫星、导航、通信和配电系统,伤害或杀死宇航员。这本教科书介绍了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并展示了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技术和社会。
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力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全书内容分为5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状态的**监测事实,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气候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持续的长期变化。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仅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还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逐渐升高的平均气温和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人类活动也在对气候变化做出适应和调整,并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努力。本书从能源消费的视角系统地介绍
本书是作者根据多年地籍测量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并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编写而成。全书共11章,第1章至第4章分别介绍了地籍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第5章至第7章分别阐述了房产调查、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为适应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第8章至第10章突出介绍“3S”(GIS、GNSS、RS)
本书是作者团队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郑州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基础上撰写而成,主要反映作者团队围绕空间聚类分析和变化检测、空间关联规则挖掘、互联网专题信息挖掘、轨迹数据挖掘以及气象数据流挖掘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
本书以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MapGIS10为基础,详细介绍MapGIS10的基本操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导论、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预处理、数据编辑与处理、地图数据可视化、制图成果输出、空间分析、栅格数据应用、三维景观建模与可视化、地图瓦片等。本书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按照业务处理流程的顺序编排内容,全书穿插了
本书针对城市化下水文特性变化所导致的洪涝灾害与水污染频发问题,采用多学科综合分析方法,探寻了高强度人类活动下水文过程演变规律,阐明了不同下垫面下“四水转化”规律以及河流水环境变化特征。同时,以我国高度城市化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为典型,综合考虑了城市区域陆-气交互作用,将中尺度陆-气耦合模型与城市冠层模块相叠加,探讨了城市
《地球科学概论》是高等学校地学基础课教材,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书分3篇15章,第一篇讲述地球的宇宙背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理性质、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圈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及地球演化史,第二篇介绍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和生物资源的基本知识、资源现状及对策,第三篇着重介绍生态平衡及其在人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