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考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施行政机构改革的全过程,分析国民政府为实现“建国”任务而做的努力,如开放政权、成立民意机构、厘定事权、精简机构、裁汰冗员等。战时改革有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体现了行政领域的制度化与现代化倾向,体现了国民党权威人物对完成“建国”的强烈愿望。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豫湘桂大溃败后改革被迫中断,
本书是一部既反映新时代我国社会组织新进展、新特点,又体现其发展方向的教材。全书共十四章,除第一章以外,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主要讨论社会组织的合规性要求,包括社会组织政策与管理体制;第二部分为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着重论述社会组织如何开展专业化管理,包括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社会组织法人治理、
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就业理论、就业事实、实证研究三个维度概括了重大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全面冲击;第二部分分别从国际组织与国别的实践角度展现了全球抗击疫情促进就业的经验做法与政策实践;第三部分从劳动者、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字经济平台、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主体的角度,基于疫中、疫后短期、疫后长期等三个时期呈
本书是檀传宝教授进入21世纪以来在德育、美育、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诸多研究的集成。在前期对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研究的基础之上,本书突出呈现有关教育主体性与德性生成、德育概念与德育形态、教育伦理性及德育价值、教师德育专业化、教育的现代转型与公民教育等维度的深入思考,是对道德教育、价值教育、审美教育、公民教育、
治理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各国政府都希望有更好的治理。在全球治理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对治理问题和治理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对我国治理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对于科学定位和构建基于中国发展现实的治理理论及其思想体系,以
本书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情况的年度研究报告,全书主要通过列举若干热点网络事件,以社会学的视角透析事件背后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群体特点、社会安全等,力图从学术层面对网络社会问题给予解剖和导引。与上一年度报告的结构编排方式一样,本报告仍然设置了年度“主题报告”和“专题报告”。“主题报告”围绕“互联网时代信息沟通的社会基础”
《社会建设研究》是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创办的院刊。本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
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在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开掘矿藏、创办银行、推广邮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实政改革”。实政改革上承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内核,但在改革的规格、层次和深度、广度上有显著提升;其间发生的“百日维新”,
塞罕坝精神主要是指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它是在塞罕坝林场建设和中国林业发展的艰苦历程中培育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一种新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新发展。《塞罕坝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多维视域,以塞罕坝精神的形成过程、深刻内
本书系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教授主持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跟踪研究”大型课题研究成果。该课题通过跟踪调查,试图了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的后续发展情况,并回答以下问题:是什么影响其后续发展;如其得到可持续发展,那么其基本逻辑又是哪些;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前景如何。本书基于对我国中部地区安徽、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