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探讨我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自己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提供思路。全书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作者强调在世界史书写中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
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活生生的人”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基于此,本书
本书是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首次系统地以图文形式面世。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总结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与核心,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以哲学思想作为文化的核心,并且作为文化的起点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主流观
本书以两周青铜器装饰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周青铜容器的造型设计、器表装饰、地域风格及审美观念与装饰风格的嬗变等方面的系统考察,力求在宏观把握两周青铜器装饰艺术总体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周青铜艺术丰富内涵的认识和探索。
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做一全面、系统的探讨。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铁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动,夏政权的建立及其发展,夏国的衰弱及其历史影响,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夏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都城统万城的研究六个方面论述。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以比较清晰、系统的方式,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
本书遴选了推动生命科学发展进程的100位重要科学家,他们所做的事或开创生命科学之先河,或引发人类思想认识革命,或改变人类命运,或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总之,他们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印记。这100位科学家,按照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这
我国乡村地域存在资源环境约束、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学界有关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系统研究不足,导致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时,难以准确把握乡村演化的客观规律。本书重点研究我国乡村聚落演化的内在规律,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聚落演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在当今中国史学进入极好的发展时期,并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下,该书所收论文阐析的观点及提出的问题,对于中国史学如何保持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在准确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史学发展潮流的同时,融入到这个趋势中去,是十分有益的。
《遗产》是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创办的文化遗产研究系列集刊,刊物瞄准当代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视域出发,探讨“遗产保护”“遗产指定”“遗产开发”等遗产研究热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构建“大交叉”“大融合”的文化遗产研究共识,所刊登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遗产理论、遗产政策、记忆遗产、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