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农村社会经济的个体单元农户微观层面,研究了农户生计的内涵与构成、农户生计活动的选择与决策过程,分析了山区农户的生计选择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多维贫困情况等;围绕农户生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了西部山区农户如何利用森林资源、农民对林业管理制度及生态保护政策的态度与行为;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公平、效果与效率进行了理论研究
我国有18亿亩耕地,其中有78.5%的中低产田(约14亿亩),旱地占50%以上(9亿多亩)。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是我国第一大粮仓,广大的中低产田是我国的第二粮仓,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田野。本书第一部分是在国家层面研讨了中低产田第二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经济和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二部分介绍
赞比亚是较早吸引中国农业投资的非洲国家,也是国际上有关中国在非洲“圈地”等迷思涉及到的比较集中的对象国。本书重点关注了在赞比亚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对外来农业投资的需求度,各个外来投资国的奖励性机制、进入公司的规模大小、运转模式(包括土地使用的性质)、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包括贡献)等,尽量完整勾勒出非洲国家农业发展与外来投
在莫桑比克和巴西,一些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联合起来,支持那些为正义、权利和食物安全以及国家主权而进行的抗争,而巴西在莫桑比克的合作和投资根本上产生并影响着这些抗争。本书对巴西在非洲的合作和投资的动机及实际行动做了分析。为了进行相关分析,书中展示了数据、信息并分析了巴西在非洲的农业合作和投资。它以巴西与莫桑比克以及日本与莫
本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起以“环境-行为-组织演进”为基本结构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形成、成长到成熟的演进过程和机理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演化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
本书是面向国家农村空心化困局,着眼地理学综合视角,系统研究中国农村空心化过程、格局、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一本专著。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与方案;国内外农村空心化及农村资源环境研究进展;农村空心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理论解析框架等。
本书以“政策供给-绩效测量-影响机理-时空效应-政策优化”为研究主线,通过构建自主创新政策量化分析的”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力度”(简称“T-O-P”)三维分析框架,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供给特征与演进路径;以OECD绩效审计的“4E”评价框架作为识别自主创新政策绩效的关键测评维度,采用量表调查法,
本书核心部分分为农业政策学基础理论和农业政策学各论上下两编共十四章内容,详细介绍了农业政策的相关基础理论,从目标、任务、手段等方面讨论了主要农业政策。
本书收录了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村、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四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别从宗族由来与发展、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为读者呈现
本书分为土地工程原理概述、土壤发生过程、土力学、土工结构承载力、水力学、孔隙介质水运动原理、胶体与界面化学、遥感与测控、自然资源平衡和生态系统与环境承载力等部分。全书理论涉及理学、工学、农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体系中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