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分为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及操作要求和实验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及操作要求;第二部分为5章,每章5个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分离纯化与培养保藏、环境微生物的培养、现代分子微生物学技术和环境微生物的应用。本书内容由浅及深,实验的综合水平、研究水平、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逐渐提高,
复杂电磁环境作为现代战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理论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尤为迫切。本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实践应用三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复杂电磁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过程的电磁环境表象、本质和应用认知以及复杂电磁环境效应理论;关键技术部分介绍复杂电磁环境一体化构设和多维评估关键技术;实践应用部分介绍复杂电磁环境在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一带一路”篇》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六大SDGs目标,重点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六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
本书共分8章,详细论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噪声污染、振动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阐明了这些物理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及影响;简要介绍了各种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人们对物理性污染利用的最新科研动态,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本书基于2018~2019年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从人居环境适宜性到资源环境限制性,建立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南亚通道地区、中尼廊道及周边地区和重点口岸地区等三个尺度,系统评估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定量揭示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由党和政府总揽全局,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环境保护纲领进行战略调整,为全社会走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发展之路提要钩玄;大众媒介作为环境公共治理的一支社会力量,通过揭示环境污染事件背后的生态价值冲突,凸显产业资本逻辑与生态伦理思想、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之间的价值背离现状,从而开启了广阔的环境公共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沿黄河而行,从上游直至下游,一场黄河探寻之旅,是寻找黄河历史记忆之旅,是感受黄河流域风土人貌、时代变迁之旅,更是真实体会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酣畅过程。 本书按照黄河上、中、下游分为三辑,对黄河全流域重要城市、关键节点进行了扫描,多点和多侧面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性变化
本书立足于滇池流域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明确滇池的地位和作用,从口述史的角度积极探索探讨了滇池流域环境变迁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滇池的环境变迁、围海造田时期的滇池环境变迁、滇池的保护与再开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本书尝试总结和推广滇池流域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探寻实现高原城市湖泊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的新
《环境监测与仪器分析实验》共包含28个实验,其中前15个实验主要介绍不同环境介质中各类常规污染物的监测方案和技术,后13个实验主要介绍环境监测和检测中的大型分析仪器应用方法。针对水体、土壤、大气、固体废物等主要环境监测对象,介绍了相关大型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努力兼顾基本实验操作训练和前沿性的综合实验设计,旨在增强学生对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