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视角出发,重点阐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物理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同时,对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化也做了介绍。《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以构建全球宏观图景和多学科交叉理念为目标,为海洋大
本书全面介绍了地下水取样的基本理论、不同取样方法的操作要点及地下水监测井的建造与封填方法。在取样方法上,本书重点介绍了低流量取样法、三倍体积取样法、被动取样法和贝勒管取样法4种方法。同时,本书基于模型模拟分析了三倍体积取样法及低流量取样法在获取代表性水样效率上的差异,并提出了一种取水效率更高的方法——HSLF取样法。
本书总结、归纳和整理了国内外仪器分析在水质监测应用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与新成果,并结合编著者工作经验积累,系统介绍了现代水质监测分析技术。全书分为7章,包括原子光谱技术、分子光谱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色谱分离分析技术、流动注射分析法、原位水质监测传感器、在线水质监测系统和水质遥感监测等内容,在总结相关技术的基本原
本书以宁夏东部风沙区沙化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对生态环境监测和恢复研究进行了总结。内容主要包括:沙地-草地景观界面的判定及草地沙化关键区域的确定,不同尺度范围内沙化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及地境因子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草地沙化临界区域植被和地境的空间特征,并对宁夏东部风沙区沙化草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基于宁夏全面实施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版)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
《南亚污染物跨境传输及其对青藏高原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成果之一,内容涵盖青藏高原大气环境本底状况、大气污染物的历史变化、跨境传输过程与机制,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境演变遥感监测》针对黄河三角洲及其毗邻区域,应用先进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方法,陆海统筹兼顾,主要包含如下内容: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及主要人工地物的变化特征,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连通性进行评估,分析河道、海岸线,以及潮间带潮滩和潮沟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海草和互花米草生境的分布及其环境特
《大气环境监测(第二版)》根据大气污染监测技术进展,较全面地介绍了大气中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大气环境监测(第二版)》共十一章,分别为绪论、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采样方法与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监测、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监测、降水监测、空气污染源监测、空气中放射性污染监测、连续自动
《矿区生态扰动监测与评价》为作者及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4080、51174287、51574221、41874044)、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41201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B01B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109)等资助的矿区生态扰动监
环境监测(陈玲)(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