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学理论学科自身为研究对象,把文学理论视为一种知识形式和社会实践进行考量,把问题回溯到清末民初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诞生之际,从近代学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范式的生成、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话语规范化的路径、作为权力话语的文学理论及其运作等方面,具体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研究方法透视,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理论方法的剖析和透视;下编为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是对钱玄同、王国维、鲁迅、徐訏、毕飞宇、葛亮、李应该7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编辑生涯、人事交往、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的考证、研究和评价。
本书选择民间、官方和学术视野中的文学作品为案例,论述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路径转向和价值嬗变,横纵铺陈地分析了开放、融合、多维的数码多维路径,展现了二十一世纪初文学的路径转向以及接受变化。当代人通过对移动网络路径的日常化近用,沉浸于感知时间、诗意生活、媒介真实和审美式生存的体验。数码文字路径、视媒路径和声媒路径三大传播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八辑,分为“特稿”、“专题:科举与中国文学”两个部分。
苏轼一生仕途几经浮沉,在诗、词、古文、笔记小品,乃至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是一本写给大众的苏轼读本,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简明版的苏轼传,叙写了苏轼特立独行的人格,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无人企及的艺术成就,第二部分是“作品赏析”,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几篇
本书研究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想象,即“北京想象”是怎么在文学中被叙述出来的,文学中的北京有哪些想象,是从什么样的诉求出发塑造北京城市想象的,为什么这样塑造,表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诉求等等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北京想象,大致存在着现代启蒙、文人传统情怀、本地文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诉求与反思、全球化诉求、本
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早期文学语言形态发展的探索性成果。中国文学史上有两次语言大变革:第一次是商周时期“文言”取代“殷商古语”,第二次是1917年“白话”取代“文言”。本书集中探讨商周时期第一次中国文学语言变革。中国文学语言在殷商起步并定型,形成了“殷商古语”艰深古奥的特色。西周时期,“殷商古语”继续占据文坛主流地位,但亦
高熙曾(1921—1980),字荫甫,祖籍绍兴,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曾就读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孙人和、顾随、赵万里等先生,先后在清华大学、河北大学等校执教,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版本学、目录学等方面造诣颇深。本书精选高熙曾先生学术论文23篇,按论诗、论词、论曲、论小说、杂论五部分编次。有的是曾公开发表的,有的是当年授课
本辑从主要对明代文学各类典型主题展开论述,可分为“身份认同与诗学观念变迁”“古文与八股文文体”“文学人物”“文献考析”“戏曲与词曲”五部分,内容涵盖对诗、文、曲、词、小说体裁以及文本、文献等研究。既论及宋元明时期的“诗儒分合”观念,又关注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身份认同;既呈现弘治中后期长安文会的唱和情况,又阐释古文与八股文
本书以晚清至“五四”时期黄遵宪、严复、梁启超、林纾、王国维、章太炎、吴稚晖、胡适、鲁迅和周作人这十位“轴心作家”的文学汉语实践为中心,回归语言本位,沿着文学汉语的汉语造型、主体意识和文学形式等维度展开探讨,呈现语言层面的现代文学发生史。当汉语造型的“理”为现代之“理”,实践主体的“情”为现代之“情”,文学形式的“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