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第二版地球物理学名词,内容包括:地震科学、地球动力学、地球重力学、地球电磁学、空间物理学、地热学、地壳流体科学、勘探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信息学、灾害学、环境安全军事地球物理学12部分,共6305条。本书对1988年出版的第一版《地球物理学名词》做了少量修改,增加
本书内容以全天候地表温度为核心展开,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全天候地表温度,被动微波遥感影像的轨道间隙填补,全天候地表温度的近实时反演,基于新型时间分解模型的全天候地表温度重建方法,中国陆域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生成,全天候地表温度的应用:冰川地区的降尺度、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城市地表温度日较
本书系统介绍基于Godunov格式的有限体积数值求解方法。首先,阐述地表水文水动力物理过程、数学控制方程与有限体积求解格式;重点介绍二维浅水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包括HLLC近似黎曼求解器计算通量、底坡源项法计算底坡源项、显隐式法计算摩阻源项;通过静水重构等方法来实现全稳条件和干湿边界处理。其次,介绍水文产流的表征,通过
《流溪河模型(第二版)》全面介绍流域洪水预报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流溪河模型的原理、方法和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研究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流溪河模型的结构、计算方法、建模方法、参数确定方法及软件体系;现有的可用于构建流溪河模型的下垫面数据及其数据质量,以及流溪河模型参数确定方法;水库入库洪水预报和
授时技术是通过发播标准时间信号和时间信息使各时间用户获得标准时间,从而实现时间同步的技术,是实现分布式组网系统时间同步的基础,在民用、军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书从授时原理、误差、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分析了卫星授时、激光授时与网络授时和对流层散射授时等授时手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授时,并从授时进攻和授时防御两方
本书是《滑坡遥感》的姊妹篇,是一本关于滑坡判识的研究性专著。作者在数十年滑坡遥感实践及分析研究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选取分布在川东川西山地、三峡库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等不同地质构造、不同斜坡结构、不同触发条件的十个典型滑坡,应用数字滑坡技术,利用遥感、地理控制、地质环境等信息源,通过建立解译基础,获取滑坡及其发
本研究选取西南典型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在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风险框架下,讨论地区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为西南地区及其他类似的滑坡泥石流区防灾减灾规划和山区经济建设及布局再调整提供关键参数支持。介绍岷江上游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环境、构造活动与地震情况、气象和水文条件、植被和土壤、社会经济与人类工程活
剧烈的起伏地表严重影响地震成像的精度。在常规成像方法中,使用高程静校正方法克服起伏地表的影响,该方法需要满足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基本条件,但在起伏地表较为剧烈或者地表横向变速明显时,地表一致性假设不再成立。同时,复杂的近地表条件会使地震记录产生严重畸变。因此,常规的偏移方法无法准确地获得山前带地区的成像结果。为了对山前带地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完成的详细介绍电性源瞬变电磁法的专著。主要内容包括:一维介质模型下电性源瞬变场计算与特性分析,视电阻率计算,一维反演,长偏移距瞬变电磁法(LOTEM)的施工方法及数据处理,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的施工方法及数据处理,应用实例。
本书从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破坏机理出发,以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控技术研究为目标,采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取样分析模型试验、数值试验、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江苏省典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滑坡,连云港地区含绿泥石片岩层滑坡、岩土交界面滑坡,苏南低山丘陵区的软弱夹层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启滑机制,从微细观和滑带土赋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