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时技术是通过发播标准时间信号和时间信息使各时间用户获得标准时间,从而实现时间同步的技术,是实现分布式组网系统时间同步的基础,在民用、军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书从授时原理、误差、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分析了卫星授时、激光授时与网络授时和对流层散射授时等授时手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授时,并从授时进攻和授时防御两方
本书以我国主要含油气沉积盆地为例,针对深层-超深层震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古生界—中生界碎屑岩,基于沉积作用和岩石组构认识重点分析储层发育的构造-流体-成岩动力环境,论述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的改造和保存过程,构建深层-超深层规模储层的形成演化模式,认识总结深层-超深层成储规律及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油气盆地的
本书着重介绍东海盆地60年油气勘探概况,自然地理、地质特征与各责任单位工作,以及地球动力学、盆地动力学、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动力学的理论认识。全书共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东海盆地地层沉积与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的西太平洋边缘海-陆架海动力学过程与成因模式,板片下插或俯冲深及流动软流圈深部,岩浆起源深度、压力和温度,流动软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致密气藏的主要特征、成藏机制、主控地质因素、成藏模式及评价技术,继而讨论了河流及分支河流体系的主要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阐述了浪控滨岸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发育特点,加强了对砾质滨岸、沙漠沙丘滨岸、障壁滨岸及高破坏性三角洲滨岸模式的认识;基于“将今论古”的地质类比分析,提出了海湖环境判别分析方法。本书既体
本书针对海相油气勘探所面对的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与地质发育模式、保存条件形成机理与评价等科学问题,围绕优质储层成因机理、识别描述和表征方法、评价和预测技术难题,深化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解-沉淀机理认识,揭示了一种新的白云岩储集空间形成机制,建立了优质储层形成与发育模式,形成了三大类储层识别与描述的技术方法。针对多
本书系统介绍宜昌地区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的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地球化学,以及天然气和页岩气储层、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分析区内天然气和页岩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并建立页岩保存富集模式和成藏模式;阐明宜昌地区页岩气选区、选层方案和评价标准,优选宜昌地区页岩气、天然气有利区和勘探目标,评价资源量;实施钻探勘查实
本书在现代与古代沉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取全球多条典型曲流河段,遴选大量复合点坝考察样本,细致分析曲流河复合砂体的内部构成级次、充填样式、空间分布及定量规模特征;对复合点坝和侧积体进行分类,并统计不同类型复合点坝和侧积体的分布概率;研究复合点坝和侧积体的成因类型和分布样式特征,进一步探
本书从岩土空间、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地质灾害、信息技术等多个角度,介绍武汉市近十年来在城市地质调查方面开展的工作、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取得的成果。本书内容突出地质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清洁能源利用、地质环境安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其他城市开展类似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构造带,其中俯冲带是地球圈层物质和能量传输的纽带。在地球系统科学中,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内部系统物质和能量传输最为关键的场所。板块俯冲深刻影响了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岩石圈形成和破坏的主要场所。《汇聚板块边缘地球系统科学》概述了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过程及其地质产物,探讨
本书梳理了全球各国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策略,建立了我国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框架。根据框架详细描述了我国针对10个不同类型的极端气候事件的重点干预措施,并评价其干预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气候灾害应对案例的成功经验与实施障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讨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策略与灾害应急管理相融合的政策方案与组织架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