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明确土壤管理与作物病害可持续控制、作物抗病虫性原理及其与矿质养分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大量、中量及微量元素养分影响病虫害发生的机制,提出了控制病虫害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同时以云南水稻生态系统为例,深入分析了水稻种植管理措施(抗病品种、施肥、农药等)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动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尤其是以小麦和蚕豆间
本书以作者们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科研杰出人才赴美国培训团”专家授课、实地参观等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各自科研工作及对土壤健康的理解编写而成。全书从土壤健康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入手,对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并阐述了土壤健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土壤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作物产量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作物育种学的基本知识、常规育种方法、现代育种技术、重要性状的鉴定方法、品种审定与种子生产和主要农作物育种等内容,是一本总论和各论合二为一、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充分考虑教学思路和读者群体、由15所高等院校的一线教师通力合作的统编教材。
本书针对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深入研究了近30年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以及关中地区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和综合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土壤养分研究合理采样数量确定与空间估值,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元素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铁、锰、铜、锌等微
本书介绍了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过程,厘清了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阐明了土壤养分、土壤水文、土壤水蚀效应,并初步探讨了适度干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构建了生物结皮的人工培育恢复技术体系,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开展了小规模应用示范。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途径,生物结皮人工培育恢复的产业化终将在水土保持
《中国农业史概论》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农业起源、发生与发展历史过程的教科书。本书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到夏商西周粗放农业的发展,再到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传统农业产生及其发展,以及近代农业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变化,从农业土地制度、农业税赋、生产工具、农田水利、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农作结构演变、园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园艺学科的蔬菜、果树和中草药等内容。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第一章至第七章)主要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性质和任务、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种类、病原种类与所致病害特点、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等;各论(第八章至第十九
《油菜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立足于我国油菜的高产高效与可持续生产,详细阐述了高产油菜的营养特性,系统总结了当前油菜生产中的关键施肥技术,综合分析了高产油菜可持续生产的限制因子,提炼出了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的综合管理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油菜的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是许多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与降海通道,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为可持续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自然生态环境,了解其变化过程非常重要。本书以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水体理化因子,浮游微生物、浮游动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趋势,系统研究了水体、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