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是名贵的香料和中药材。野生沉香产量稀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由此,人工沉香应运而生。本书深入研究了天然沉香的成香机理,通过机械创伤、真菌菌剂注入树干、化学试剂注入树干等手段,迫使白木香失水结香。通过相关试验数据,介绍了白木香诱导结香的工艺方法,并详尽分析了成品的化学成分以及工艺过程对成分的影响。本书适宜从事香料
本教材共编入19个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主要包含植物病原物一般形态及病害症状观察、各类病原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病害观察,并附有重要病原物的显微照片和主要病害症状图;第二部分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主要包括植物病害标本的野外采集、调查、诊断与鉴定,病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及致病过程,病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
《新疆伊犁河谷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集合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新疆林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在伊犁河谷近10年的合作研究成果,结合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及取样分析、径流小区监测与模拟,分析了伊犁河谷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提出了伊
本书分析南海主要的环境因子分布特征,南海黄鳍金枪鱼以及鸢乌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南海外海金枪鱼以及鸢乌贼的渔场进行预报,构建了南海外海渔情预报系统,实现了南海外海黄鳍金枪鱼和鸢乌贼的渔场空间分布的速预报,以为南海渔业可持续、平衡、有效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本教材共22章,包括总论10章和各论12章。总论部分,首先在绪论中介绍了蔬菜栽培学的概念、特点,蔬菜的起源,我国蔬菜栽培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世界蔬菜生产的现状及趋势等;然后讲述了蔬菜分类、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蔬菜栽培技术基础、蔬菜种子与育苗等相关原理与技术;此外,由于目前蔬菜栽培面积中设施栽培的比例较高,且机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科史、教育史研究的新角度切入,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从档案等原始文献史料入手,在清季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制度性变动中,厘清农学在近代中国的起源、流变的脉络及在此过程中遭遇的困境,进而考察农学从知识走向制度的转变,探究晚清农学困境的深层次成因。通过对与农学有关的文本有实践争论的分析,进一
本书基于对湖北12个县200多个乡镇近1000名农技员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交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使用的关键问题,共同勾勒出社交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应用路径,得出以下结论:社交媒体确实已成为农技工作的新利器;社交媒体的使用诱发了农技员“再创新”行为;社交媒体发挥作用并非因为它有助于农技员个体对知识
《中国土系志·新疆卷》在对新疆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鉴定和划分。本书的上篇论述新疆的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以及本次土系调查的概况;下篇重点介绍建立的新疆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
观赏植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意义,不仅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审美需求,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花卉品种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精神需求,迫切需要培育出更多新、奇、异、罕品种。因而,观赏植物育种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如选择育
本书是“河流生态丛书”的组成部分,是作者依托农业农村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在珠江10余年的具体实践,对江河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本书从江河鱼类早期资源观测方法、种类识别、补充过程及与环境关系、生长发育、变化与演替等方面出发,阐明河流重点生态单元鱼类资源的成因机制。介绍了江河鱼类早期资源断面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