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天柱:一个文化边陲的内地化轨迹及其历史逻辑、“峝苗砥柱”:一个地方俗语词的历史地理内涵、远古神韵:从考古遗存看史前至秦汉的天柱早期文明、土著与王朝之间:中古天柱史迹及其后世影响、从卫所到县治:近古天柱内地化的定局跃迁等。
汉唐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今日丝绸之路研究的重镇。本刊的重要学术价值在于为古都西安接续国际学术界百年来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传统和热情,搭建新的学术平台,为推动丝绸之路研究尽绵薄之力。同时也在认识中华文明融合外来文明成份的基础上,揭示外来文明中所融入的中华文明成份,推动各界对丝路上的多维交流史形成更为客观的认识。 本刊
本书由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主办,定位于挖掘三峡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包括三峡历史文化、三峡区域经济,内容涉及三峡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相关学术成果。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跨学科交叉研究法等。本书选取稿件唯学术标准,奉行开放性编辑方针,专题论文、问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中国监察公共政策深受传统“监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协商公共政策深受传统“谏议”思想的影响;当代中国“基层民主自治”公共政策深受传统“施仁政”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公共政策深受传统“重民生”民本思想的影响;当代中国扶贫公共政策深受传统“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影响;当代中国和平
所谓古玺文异释,即众家对某一玺文“形、音、义”等方面存在多种解释;每一释说都代表着一种已识字与未识字在认识方面的可能性。本书共分七部分。绪论及第一章主要就古玺文研究现状、“玺文”定义等学术史及基础概念问题进行梳理;第二至六章选择异释较多的五组战国古玺文加以探讨,在前辈学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字形比较法、偏旁分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细述了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细致而深入地
《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以唐宋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历史刊物,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论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学术史为目的的专题述评和书评。文章类别包括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辑设百年影像、舆图探究、文化遗产、社会政治、学术动态5个栏目,对近代以来以北京为核心的历史影像、舆图及其相关问题、文化遗产保护、清代以来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教育相关问题、当下北京史学术动态展开研究。全辑突出了近代以来技术进步前提下,北京社会发展的多面相,既挖掘和保存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文本研究,包括综合前人意见确定竹简编连,疏通简文大意,参考竹简形制和字迹特征,恢复每篇简文原始的篇卷状态等。下编为综合研究,结合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对简文涉及的深层问题进行探讨,分为“上博儒籍与孔子”“上博儒籍与‘七十子’”和“上博儒籍与儒学文献”三个主题,发掘上博儒籍提供的新信息,探讨儒学文
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南开史学》初创办于1980年,由著名史学家、原副校长郑天挺先生主持,发行15年,于1995年因经费问题停刊。该集刊发行期间,因其刊发论文的高水平,引起全国史学界甚至国际史学界的瞩目,为南开大学、南开史学的发展带来极好的声誉。《南开史学》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为主,以考古学与文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