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从通史层面上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首先,理论体系层面上,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对墓室壁画的支持,讨论儒教的归属性,以及与道教、佛教的区别。其次,发展阶段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分为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期、唐宋元的繁荣期和明清的衰退期三个阶段。再次,艺术价值层面上,一方面,重点描述兴盛期和繁荣期
科技考古(第五辑)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5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报告30篇,包括有汶川龙溪寨遗址、茂县安乡遗址、丹巴蒲角顶遗址、盐源皈家堡遗址、会理饶家地遗址等新石器时期遗址发掘材料;2015年盐源盆地考古调查发现6处新石器时期至大理国时期遗址;新都二中遗址、郫县天台村遗址“万达广场”地点、西华大学古遗址等宝墩文化至十二桥文化
本书是对汉以前东北考古研究专题文集,共收入论文40篇,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燕秦汉时期”“区域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研究”“其他”五部分。内容涉及考古学文化和史前聚落个案研究;区域考古学文化编年、谱系、发展阶段和时空框架研究;还有对史前器具、陶器纹饰和刻划符号的解析。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BR》本书为第3辑,收录了25篇研究论文和3篇考古发掘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楚文化研究、古文字学研究、文物保护以及荆
《西部考古》是在西北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考古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陕西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下,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
本书从古史研究的角度深入发掘清华简的文献价值。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辨伪篇”致力于文献的辨伪工作,具体探讨清华简《尹诰》《说命》《耆夜》《保训》四篇;中编“征史篇”重点研究清华简《厚父》《皇门》《祭公》《芮良夫毖》所反映的西周早、中、晚时期的政治史;下编“稽古篇”意在通过对清华简《尹至》《尹诰》《赤鹄之集汤之屋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荥阳后真村的考古发掘报告。全书分为七章,另有附录5个,共发表墓葬、陶窑、灰坑、水井、窖穴等各类遗迹,时代包括汉、唐、宋金及清代。其中宋金时期和清代遗存*为丰富,宋金时期遗存以水井为主,为研究该时期该地区的水文情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清代遗存以墓葬为主,为研究当地民俗风貌大有裨益
2001~2005年,受重庆市三峡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对三峡库区丰都大湾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88座,其中东汉至南朝墓87座,清墓1座。本报告以各时期墓葬为单位,全面、详细介绍了大湾墓群的形制结构、埋葬情况、出土器物等所有考古材料,并对各时期墓葬出土器物分期断代和墓葬所反映的埋葬习俗与文化性质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该
1989~199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宜城市博物馆发掘了宜城市白庙村跑马堤墓地东周至两汉时期墓葬155座。东周时期楚墓等级较高,出土青铜器带有“竞之?k之少鼎”铭文。两汉时期墓葬出土有鼎、壶、蒜头壶等青铜器和仓、井等模型陶器,其中不少出土遗物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跑马堤墓地与楚皇城遗址相关,这两处遗存体现了东周至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