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中东史学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体例严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全面、客观、系统地梳理了古代阿拉伯族谱学家及其著作,研究了数万阿拉伯人名,是开展史学史研究尤其是阿拉伯史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本书对汉中地区出土商代铜器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分析和铸造工艺考察,研究揭示了其材质和制作技术特征,指出汉中地区在商代存在本土的青铜冶铸生产,并进一步探讨了汉中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青铜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汉中青铜器的材质复杂、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材料和技术差异既可能是铜器群整体年代跨度较大的反映,也可能是其制作地来源复杂多样
本集刊主要专栏包括:“理论研究”,着力进行运河学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探讨;“专题研究”,探讨运河发展史、运河区域社会变迁、运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新书评介”,点评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向读者介绍其价值及阅读路径;“研究综述”,评价当年运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总结过往,为读者提供学术资讯;“史料拾
本书为《北大史学》第24辑,为“信息沟通”专号,执行主编为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家齐。本辑收录专题研究论文9篇、学术评论4篇、“前言往行”3篇。研究内容为中国历史上的政务沟通、文书形成流传问题,以及几篇书评。怀念文章中主要是对邓广铭、邵循正先生的追忆。本书为北大历史系主办,赵世瑜主编,至今出版23
《定远侯家寨:全3册》是侯家寨遗址历年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侯家寨遗址1977年发现,1985~1986年进行了两次375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动物骨骼以及一批陶器刻划符号,是安徽省早发现具有自身两期考古学文化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考古发掘研究成果,为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树立了标
本书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6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观照,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实现理路、生动实践、鲜明特征、出场意义、推动策略,为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科学指南,为新时代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借鉴。
本书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石刻碑志八十三件,分为“整理篇”“研究篇”两部分。“整理篇”首先对收录各篇石刻碑志断句标点,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的校注;其次,每篇石刻碑志都附有解题,阐述碑刻撰书情况、发现经纬、内容、收藏状况等,对一些重要的碑刻,此前研究者所写题跋文字亦在收录之列;最后,罗列各碑志相关收录情况与
本书分为论文与译著、书评与综述两部分,收录了《从波斯到固原——无棺葬俗的演变》《“拂庐”再考——以青海郭里木棺板画为中心》《两部新比定的“般若经/现观庄严释”梵文写本》《从黄文弼所获两件文书看龟兹于阗间的交通路线》等文章。
本书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旨在通过搜集、翻译、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墓葬文化遗产情况,以墓葬文化的概念入手,通过其葬式、葬法、葬俗、陪葬品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展现中华文明与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及其遗产,并通过墓葬文化遗产名录与谱系的撰写最终集结成书,向大众展示这一成果,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