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傳世的宋代文獻爲基礎,將散見於古籍中的漢鏡銘文與圖像進行輯録,包括《仇池筆記》《宣和博古圖》《嘯堂集古録》等文獻,充分利用考古出土的漢代銅鏡與過去銅鏡著録中所輯銘文相參較,校正原著録中誤摹字形、誤釋及缺釋的釋文,在點校過程中根據需要附録高清漢鏡照片或拓片,以便學者合觀、使用。
本书是龙门石窟系列考古报告的第一卷,书中全面、客观、科学、系统地记录了龙门东山擂鼓台石窟寺的各类遗迹,揭示了自汉魏以来该区域的历史演变状况,尤其是唐武周时期在寺院建筑、洞窟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为学术界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擂鼓台区石窟寺院的内涵提供了研究材料,对深入研究龙门的唐代盛期洞窟乃至全国的唐代石窟,具有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 3
本文集共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简报等资料性文章9篇,学术论文10篇,反映了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两年来配合城市基本建设、主动性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等工作取得的成果。文章作者主要是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在职业务人员,还有曾参加过工作的省内同仁。
本书是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考古发掘报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楚都纪南城南垣外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张家台遗址的文化堆积及9条灰沟、60个灰坑、32口水井的清理情况,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楚都纪南城外聚族而居的居民的生产、生活及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奇和洞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曾经过3次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陶片、骨制品、装饰品、艺术品、哺乳动物及数以千计的水生动物遗骨。遗址地层连续,文化层年代跨越新、旧石器时代。除发现3具人类颅骨外,遗物数量大,类型多,这不仅在福建,就是在我国东南诸省中亦实属罕见,为解决福建境内新、旧石器交替时期的文化面貌、
唐崖土司城址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土司遗存的典型代表,其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共同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6年6月9~11日,“第二届唐崖论坛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咸丰县成功召开。本书是此次论坛的论文结集,内容涉及土司文化研究、土司遗存保护、管理和利用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荆州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研究》针对荆州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保存现状、损坏因素,采取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对文物材质分析检测,将文物材料的成分、结构及劣化机理研究与文物修复工艺相结合,"对症下药"或者多种方法"交叉使用",运用科学检测的手段,保障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楚都丹阳探索》在全面汇集、整理己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工作的**成果及**出土文献,分别从文献、考古、地理、事件和吻合度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楚都丹阳所在,并用考古和出土文献的新材料、新成果加以验证。进一步探讨了楚都丹阳的变迁过程以及与楚国历史发展、民族融合、文化演变和地理环境等各
本书从权衡器具设计史的视野纵向考察各类传统权衡器具的盛衰消长,把中国传统权衡器具分为“衡范式”和“秤范式”两类设计范式,通过对不同时期权衡器具典型设计范式的比较分析,探求中国传统权衡器具设计从“衡范式”向“秤范式”进化的历史轨迹,厘清传统权衡器具演化的历史进程与一般规律。以设计艺术学基本理论横向研究传统权衡器具的设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