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重新认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界十分关注的议题。本书注重区域整体历史互动的描述与分析,超越中外“两点加一线(交通路线)”式的传统丝绸之路历史观,转而思考古代中国是如何通过整体区域网络扩展历史影响的。以农耕、绿洲、游牧、森林、雪域高原等多区域互动、共生的分析框架,摆脱以传统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叙述体系。
本书系统介绍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发掘成果,报道了1997年、1999~2001年四次对古城和城外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全部资料。该城址可分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西城系春秋战国时期;南城为汉至代魏时期;中城始建于魏晋,隋唐、辽金元时期沿用;北城属于隋唐时期。通过系列考古发掘,出土了
本书利用出土的多方墓志等新资料,结合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唐宋时期史乘记载和具体实物,利用敦煌出土的各类文书,对唐宋时期回的历史进行考察,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10世纪以前的回鹘先民、漠北回鹘、西迁回鹘的具体史实及其与周边政权的交往,以及回文文献、佛教状况、文学成就、摩尼教的传播、回鹘文化等问题。
本书是关于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综合研究文集,共计收录研究报告及论文24篇,包括“古环境研究”“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学研究”“技术与工艺研究”“经济形态与社会文化”“聚落形态及史前灾难考察”“哈民忙哈文化研究”七个专题,内容主要包括对哈民忙哈遗址各类出土遗存的研究、生产生活模式的复原、聚落形态及史前灾难的情境分析,
《郑州文化遗产之光》收录了郑州市国保、省保和重要市保单位共计112处、800余幅照片,以郑州市作为“早期中国”发源地的文化定位和由早及晚的发展脉络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大场景、全方位地对郑州市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展示。
本书分为图册和正文。图册包括其出生、求学和学术科研道路相关照片共计100多张。正文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术论文;第二部分为袁道先地质足迹报刊记录;第三部分为著述目录;第四部分为生平介绍。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古为燕赵之乡、京畿之地,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众多。为实现对文物信息的**保存、对文物本体的无接触测量记录以及对文物资源高效利用,河北省文物局启动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项目,利用图片、视频、360°全景、倾斜摄影建模、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对河北省900余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进行
本书是对2018年追缴回国的海外流失文物晋公盘进行的研究。利用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显微技术与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CT)技术等对晋公盘的器形、纹饰、铭文、铸造痕迹进行了考察,回答了相关质疑,揭示了晋公盘很多细节,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拓展讨论。
进入20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将现代中国研究纳入汉学研究中,拓展研究方法和内容,倡导学科交叉。海内外学人采取不同的研究进路,目的都是找寻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之真谛,殊途而同归。“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自2013年起,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启动“新汉学计划”,助力培养汉学与中国研究青年人才。他们不远万里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本书通过三十个知识问答,配以轻松诙谐的卡通手绘和对话,捋出清晰的历史脉络,让读者能够在欢笑中快速了解乐山大佛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