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纪元以来,人类不仅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资源枯竭等资源环境问题,更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大规模人口迁移、快速城镇化等社会经济问题。社会资本作为通过创造、维持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模式来增强发展潜力的因素,无疑为解释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理论范式和有效的分
本书主要围绕西部地区发展与治理、宗教与文化、西部边疆史地、西部贫困与反贫困、西部社区、西部周边研究、一带一路等主题汇编二十余篇论文,呈现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状态和趋势,探讨了保障这一地区安全并促进其发展的可能路径。本书收录的篇章各有侧重,一些研究回溯历史,还原了西部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的部分轨迹;一些研究由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
为了纪念西部大开发20周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科研团队,撰写了本书。书中主要研究了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西部大开发20年的发展经验总结;二是西部大开发20年的经济繁荣发展;三是西部大开发20年的社会繁荣发展;四是西部大开发20年的开放繁荣发展。本书对西部大开发实施20年以来的
本书在分析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落后地区创新资源配置模式的可行路径,即依托创新资源的跳跃式梯度转移模式、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和基于创新资源贡献度的补偿机制,不仅先发地区可以更好地将技术溢出效应辐射至后发地区,后发地区还能够借助政策引导,掌握更多的创新资源禀赋,实现经济赶超,从而为解决我国当下区域非平衡非充
本书在阐述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概念的基础上,以国家-社会关系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支撑,综合学理和政策两个维度,提出了"两大方向"和"六太板块"的首都社会治理创新的框架体系。"两大方向"是指,一方面,要改进并创新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依法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自我治理体系。"六大板块"是指,党委**和
本书意在探索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差异化举措,谋求差异化地区共同取得高质量发展。在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理的基础上,本节深入研究产业空间优化、产业链的结构和空间优化,以及信息化和教育程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刚;实证部分针对中困的东部、中部、东北、西北和西南五人地区,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民生保
东北振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任务,必须从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抓手上谋划新对策,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如此才能探索出新的振兴之路。本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设立的2015年第3期应急管理项目“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新机制与政策研究”支持下,进行了学术总结。本书在深刻剖析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与基础、区域发展新
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
再生资源产业是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循环的新兴产业,为资源再生利用指出了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书以再生资源产业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其基本运作过程、脆性影响程度与调控策略。具体内容包括:空间维度下的系统发展模式、时间维度下的系统演变过程、系统关联结构分析、产业聚集发展趋势、关键脆
扶贫与彻底脱贫是“十三五”规划的刚性要求,如何实施扶贫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书受灾害地区重建模式的启发,提出一种新的扶贫模式—非灾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相对灾害经济学提出来的新概念,即把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灾害”,将贫困地区中的“短板”地区列为非灾经济发展区,并参照灾害地区重建模式对其进行非灾重建,使其经济、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