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研究了汶川特大地震对水环境的影响,在震区自然地理条件及河流与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灾区主要污染源(不同类型矿山、磷石膏堆放场、铜尾矿库)对沱江、岷江和嘉陵江流域的影响,进行了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评价,分析了沱江流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与典型堰塞湖沉积物中的污染物特征,进而研究了地震对
本书以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环境年变化评估为核心,系统评估了北部湾经济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格局与构成、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胁迫、开发强度5个方面和沿海岸、沿海滩涂污染胁迫与社会经济重心演变等特色指标的变化,探讨了北部湾经济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议北部湾经济区提高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效率
环渤海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该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大、人均土地面积稀少,致使生态负荷严峻、人地矛盾加剧、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下降明显,逐渐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环渤海地处我国沿海地区,属于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种类和格局复杂多样、脆弱
在过去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基本的环境卫生设施,但是依然存在有待改善的领域。本书汇集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苗艳青研究员团队过去五年来关于农村水和环境卫生的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农村水和环境卫生设施的历史回顾和理论研究,还包括政策评估研究和现状调研等,为我国下一步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起生态保护科学长期研究计划,旨在评估全球陆地、淡水、海洋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需求。本书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在内的北美地区的淡水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生物多样性,通过建立生物特性综合指数分析了北美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和保护现状,并提出水生态功能分区方法和各分区的生态保护措施
《东北地区芦苇植硅体对时空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作者在总结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芦苇植硅体与未来温度变化预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作者选取东北地区这一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域作为研究区,从自然温度梯度和人工模拟增温两个不同层面上分析不同生长期芦苇植硅体的季节变化规律和不同温度梯度下芦苇植硅体的形态特征,探讨气候、
《洱海全流域水资源环境调查与社会经济发展友好模式研究》以洱海全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洱海全流域污染源、入湖污染负荷、湖泊生态系统及流域社会经济调查与解析,洱海流域的水污染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诊断,洱海流域生态文明评价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相协调的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友好模式等研究。研究成果支撑了《云南洱海绿
本书系统阐述了湖泊流域生态文明及体系建设基本内涵,判别了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及友好模式选择,解析了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速度与污染物控制内在关系,研发了洱海流域生态文明评价和服务于生态文明流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构建等关键技术,编制了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控污减排总体规划,介绍了课题在云南洱海流域开展
《黑河下游生态水需求与生态水量调控》基于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在大量统计、分析、模拟和论证的基础上,编写的有关黑河下游生态水需求与生态水量调度方案的专著。《黑河下游生态水需求与生态水量调控》共分9章,重点介绍黑河下游生态环境状况、不同时期的绿洲规模及其变化、入境水量和东居延海水量变化;探讨了黑河下游天然植被生长与地下水位
《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丛书:海河流域水环境演变机制与水污染防控技术》基于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生命周期理论,系统辨识了海河流域、子流域和生态单元的水环境问题,分析了海河流域常规和典型污染物对鱼类种群、生物膜群落的生态效应,筛选海河流域生态监测中可优先选取的生物标志物——生物膜群落,以海河流域、子流域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