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资源及环境地质等角度出发,提出了海水入侵灾害成因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在分析各种环境地质条件和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监测数据,应用多种测试手段和数值模拟分析,根据海水入侵各项评价指标,探讨了海水入侵的成因、机理、类型、灾害等级划分的原则和防治意义等,对海水入侵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本书系统研究黄土高塬沟壑区沟头分布特征及溯源侵蚀过程。首先,探明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分布特征、沟头前进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其次,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不同根系密度草地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沟头溯源侵蚀过程,阐述径流泥沙变化、水力学参数变化及侵蚀水动力学特征、重力侵蚀时空分布及其对产沙的影响,以及沟头前进速率、沟道下切速
本书是作者针对我国典型稻作区农田土壤肥力与生产力协同关系缺乏系统研究的突出问题,基于各稻区长期定位试验和典型区域的调查数据,由点到面,开展稻田土壤肥力时空变化和肥力提升原理研究的成果。全书系统归纳了我国典型稻作区水稻土的肥力特征和内涵,重点从施肥和耕作的角度介绍了我国典型稻作区水稻土的肥力时空演变规律,并结合土壤有机质
本书基于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结果,结合其长期定点监测和实地调查及分析归纳、发表的近百篇论文、提出的系列技术规程,并汇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围绕如何防控黑土侵蚀威胁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这一主题撰写而成。本书主要涉及世界土壤侵蚀类型、溯源、危害,土壤侵蚀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研究方法;世界黑土分布及其利用、管理现
快速城市化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瓶颈。本书针对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系统生态功能脆弱性凸显的现实,突出脆弱性形成的动态特性和反馈过程,建立快速城市化扰动下的土地系统“双层结构”脆弱性分析模型;引入复杂性科学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复杂网络理论,构建有向有权土地系统网络模型,揭示不同城市化
本书将土壤学知识、邮票文化和珍贵信件有机结合,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兼具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土壤发生与演变。包括土壤从地球皮肤到星际探索,土壤是生命之源,以及土壤的前世今生。第二部分阐述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一内在的人地关系。第三部分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包括与世界各国以土会友
《水土保持工程学(二版)》主要就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适用条件、结构形式、布置、设计、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概预算、施工等内容进行介绍。同时,《水土保持工程学(二版)》还简单介绍了洪沙资源利用工程和河道护岸工程的相关内容。此外,《水土保持工程学(二版)》针对近年来生产建设项目多,在其施工和建
以浙江大学“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原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徐建明教授及11位骨干教师为主撰写了《土壤学进展(第二卷)》一书,内容涉及土壤有机污染过程与机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与健康风险评估、土壤养分水分循环与微生物生态等,共12章,每章均为作者所在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内容丰富,成果丰硕。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针对当前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热点问题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开展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估,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现状、历史变化与演变趋势,论述了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形成、过程规律、影响因素与人为调控措施,评估了国家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效益,并针对未来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问题
本书针对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深入研究了近30年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以及关中地区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和综合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土壤养分研究合理采样数量确定与空间估值,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元素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铁、锰、铜、锌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