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电影的现代主义(1922-1937电影美学)》从“电影性”的角度探索中国电影学派美学理论框架的路径,以现存从1922年到1937年间的上海出品的有影像资料传世的中国早期电影为研究对象,探索意识形态、美学和工业及技术的存在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出发,《早期中国电影的现代主义(1922-1937电影美学)》也可
本书基于对“独立动画”的一般界定而展开,分析独立动画如何通过媒介实验与多层面批判确立自身,一方面与以好莱坞动画为代表的主流动画进行互动和对话,另一方面也由此拉开与主流动画创作模式的距离,双方都在这种动态关系中调试着各自的形式和风格。本书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重新审视对动画以及独立动画的界定,对动画本体论进行创新性探讨;也尝
《译制艺术导论/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共八章,包括四个主题,分别论述译制艺术的基本属性、本体特征、视听品格以及媒介形态。第一单元两章,从纵横两个视角界定我国译制艺术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属性,形成关于译制艺术的基本认识。第二单元两章,是《译制艺术导论/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的核心,重点论述译制过程中“译”的本体特征和“制”的艺术
《想象的救赎:香港武侠电影的叙事演变与文化转型(1949-1997)/光明社科文库》以叙事演变和文化转型为关键词,将电影叙事和文化研究关联起来,以回答1949~1997年间的当代香港武侠电影在中国武侠电影作为类型片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为香港文化之重要成员在香港文化变迁中的意义这两个问题为核心目标,选题新颖且富有现实意义。
本书围绕电视剧项目价值评估这个核心课题,以问题为导向,构建电视剧项目投融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找到电视剧项目中所有的影响投融资价值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以量化模型、专业解析、理性判断等方式,形成对电视剧价值评估、制作过程、项目管理的理性认知,引入电视剧项目的金融保险体系、风控评估体系、专业管理体系等方案,最大限
本书是一部电影研究专著。书中既有电影艺术基础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亦有个人的批评与思考,特别是抓住山西地方文化的精神脉络,由此出发,思考电影,实践和探究影视教学理念和方法,力求达到一定的理论深度和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这是当下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基本局面,而这一局面本身就是产业发展与观众需求之间辩证关系的直接表现。
《他山之石:国外影视课堂教学启示录/光明社科文库》有几个特点:一,跨越时间、地域、媒介的界限,将中国、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几十年内出品的电影结合在一起,相互对比,跳出了旧有的常见的教学改革的套路,独辟蹊径。二,操作性强,参考价值高。通过观看电影,可以令人信服地描述教学过程,服务教学。参考成熟而领先的教学行为,有助于教
本书采用比较历史分析与文本分析的手法,化繁为简,分析社会历史背景与电影文本改编之间的关联。书中以五部改编自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花木兰》电影入手,着眼其各自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其由形到神的电影改编之间的互动,以此为契机揭示过往百年来不同时期社会焦点的变迁,点明历史故事片反映并推动时代、推动传统的不断创新发展,揭示不同时期的
本书是一部探讨“鲁剧”传播与鉴赏的著作。全书约有23万字,分“传播篇”与“鉴赏篇”两部分。在“传播篇”,作者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对“鲁剧”的研究现状、“鲁剧”的发展演变史。另外,从受众、艺术的逻辑性和现实基础等研究分析了“鲁剧”传播的创新路径。在“鉴赏篇”,作者对“鲁剧”进行了全面的艺术与审美分析。从悲壮美学、性别视野、镜
20世纪90年代以及世纪之交,以《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一脱到底》《诺丁山》《真爱至上》为代表的一批英国喜剧电影获得了商业和口碑上的双丰收,并且成功走向世界。本书试图以对这批电影的分析来回答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以喜剧电影为代表的流行电影是否有成为文化标签的可能和优势?这个问题既来自一种文化间的观察,也来自一种“全球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