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对象是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商周青铜器中的代表性藏品。射线成像技术提供了器物的内在结构,技术手段属于国际前沿,对认识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和风格因素均有创新性突破,基于这些信息的研究,对重新认识青铜器的年代、产地、技术和艺术传统提供了新的结果和解决方案。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洛阳汉唐漕运水系遗址调查和洛阳运河一、二号古沉船的发掘的基本资料;下编为在发掘、搬迁过程中,运河古沉船保护、复原研究的成果,并附以古沉船线型测绘、年代检测和船体材质检测的报告。
本书是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的研究文集,共收录25篇论文,主要对青海地区古代遗存的文化特征、生业模式、丧葬习俗、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开展了多视角、多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阿拉伯研究论丛》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办的关于阿拉伯研究的集刊,内容聚焦于广大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外交等方面。本刊以阿拉伯研究论坛为依托,选取学者于论坛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编选成册,以有益于国内阿拉伯研究的积淀。本书是第13期,分为“特稿”“国别和区域聚焦——多
本书收录了赤峰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古代岩画,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涵盖了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岩画;中卷主要为翁牛特旗岩画;下卷主要为克什克腾旗、红山区、松山区、喀喇沁旗、敖汉旗等岩画。书中的图片、数据等内容均来自田野调查,其中大部分资料为首次公开,为研究赤峰地区不同时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民族融合与
本书由第三届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青年论坛参会论文选编而成,共收录论文43篇。内容涉及甲骨文、商周青铜器与金文、简牍等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研究等方面,对古文字考释,出土文献释读,传世文献新解,青铜器等古器物断代、形制、纹饰及铸造技术,出土文献涉及的礼制、国族、伦理、名物、历史地理、人物、军事、历法等问题作了诸多探讨,提
2017~201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共同实施的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两国学者对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BR》本书分别报告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调查成果,M189和M10两座
本书是“蒙华铁路”湖北段文物保护项目——荆门新宏与余湾楚墓的发掘报告,逐一详细公布了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楚墓65座,其中新宏墓地战国中晚期墓葬8座,余湾墓地春秋至战国时期墓葬57座。荆门地区中小型楚墓过往发现不多,该批墓葬的发现,为汉水中游地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石坊撷珍——嘉兴西曹墩遗址出土文物选粹》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文物保护所编著的关于嘉兴西曹墩遗址考古成果的文图图集。包括出土陶器、石器等主要器物以及此次发现的较为重要的刻画符号、戳印符号等标本。《BR》西曹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余新镇金星村东南部,是一处与石器加工相关的良渚文化遗址。2020年7月至2021
本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园”作为一个新兴的西方文明装置,如何进入晚清及民国北京,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对接与转化。旨在从公园入手,以小见大,呈现晚清至民国北京政治、社会、历史、文学、文化诸方面纷繁复杂的变革。 本书的研究内容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公园,既包括清末民初政府正式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