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地观测卫星数量的不断增加,卫星数据的免费提供、地表覆盖数据的研制向着更高空间分辨率、更短更新周期的方向发展。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众源数据挖掘、时间序列分析、本体技术、地统计学与地表覆盖制图领域逐渐结合,使地表覆盖研究日益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度。《全球地表覆盖时间序列更新、精度评价与整合》结合上述新技术
《海洋史研究》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历史研究院资助学术性辑刊。本书是第17辑,文章主要选自2019年大航海时代珠江口湾区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9(第二届)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内容包括海洋社会生活史、东亚贸易与地区政治、珠江口湾区史、海洋考古与海洋文献介绍等。在全球史与比较
《中国陆海统筹战略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陆海统筹战略研究的终研究成果。篇研究陆海统筹战略概念体系、海洋强国建设背景、海洋强国战略体系、陆海科技统筹等内容;第二篇研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互动关系,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第三篇研究以海洋资源替代陆域资源,实施陆海资源统筹
《洋底动力学.应用篇》介绍了洋底流固耦合、洋底壳幔耦合、洋底深浅耦合三大方面的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以及不同耦合过程的应用实例。《洋底动力学.应用篇》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构建了从浅部海洋沉积物输运、盆地成藏-成矿、地震-海啸过程,到深部俯冲过程、洋中脊增生、深海盆地过程之间的多圈层耦合技术体系,深入介绍了深部地幔柱
本书以吟诵中国星象的《步天歌》为线索,配以作者创作的中国星官形象,通过图解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中国古代星官体系的秘密。书中涵盖了历史典故、诗词歌赋、书画碑拓等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又融合现代天文知识,既饱含文化色彩,又不失科学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是一部科普与人文相结合的佳作。
作者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近30多年来成因矿物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以矿物发生、发展、消亡和变化为主线,阐述矿物个体和系统演化的过程和条件;依据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矿物组合、矿物种属和矿物特征,论述矿物标型的科学内涵,并提供大量研究资料;从成分、结构、流体包裹体和矿物相平衡等多个维度,介
《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阐述喜马拉雅地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等,融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聚焦喜马拉雅山隆升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和资源环境效应。《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从不同方面论述喜马拉雅造山带基本地质构造特征、新生代隆升过程、隆升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和资源环境效应等,包括喜马拉雅山形成
《珠江流域来水需水分析及预测》针对变化环境下珠江流域来水需水预测与调配重大工程需求,构建概念式岩溶-新安江水文模型和VIC-3L水文模型;在此基础上,评估气候变化情景下珠江上游水文循环的时空演化趋势和格局。进一步,建立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作用下需水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探明工业、农业、生活等多源需水单元的动力学演化特性;
随着数字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腾飞和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数据获取手段、数据种类和应用场景逐渐丰富,时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这对传统的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场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梳理了从数字地球到数字中国战略提出的脉络,分背景篇、理论篇和应用篇三个部分展开,分析时空大数据时代传统空间数据模型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本书以时间为序,以航天器型号为纲,介绍了人类探究火星奥秘的历程、进展和主要成果,讲述了人类火星探测所经历的飞越、环绕、着陆、巡视的发展过程,梳理了与各国航天器相关的专业技术信息及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书中还重点介绍了中国首个成功飞往火星的探测器——“天问一号”及其探测任务、重要意义。“天问一号”任务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