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作三章,分别介绍了成都文物考古工作简史,成都考古发现与研究史,成都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古建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历程。其中,成都考古发现与研究史全面覆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汉六朝、唐宋、明清五个时段的内容,包含遗址、墓葬、宗教考古、陶瓷考古、城市考古等多个专题内容。
本书是关于安徽省宁国市灰山周代土墩墓群的考古发掘报告。书中发表了2012年在宁国市港口镇灰山村发掘的36个土墩86座单体墓葬的考古资料。墓葬以浅坑竖穴为主,出土遗物共360余件,以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为主,另有少量夹砂陶器和泥质陶器。书中还对出土遗物的主要器形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对墓葬进行了分期断代。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部地区,从1951年在长沙进行的发掘开始算起,湖南考古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填补了历史文献的阙如,更发现了一个不为史籍所载的远古湖南。本书从考古出土材料出发,以考古学的视野重建湖南的史前时代,阐述了湖南史前社会发展进程,论证了史前湖南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玉器研究.第一辑》是关于玉器研究的专刊,《玉器研究.第一辑》分为玉学理论、考古与馆藏玉器研究、玉器鉴定、玉料、玉海钩沉、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活动纪要几部分,共二十余篇文章,是众多学者多年来对玉器研究的心得集成。
资江又称资水,主要位于湖南省中部,为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河流之一,在四水中以“险”著称。独特的流域地理条件,培育了独具特质的流域文化,哺育了两岸极具特性的才俊人杰。本书以资江为切入点,对资江流域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区域特征、人文精神特质、风土民俗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并对这一地区的民间故事、经典诗文、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
本书首次系统研究宋代文官以外的知识分子和识字群体,评估了宋代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研究列出宋代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的谱系,士大夫、士子、教师、僧道、佣书等为知识分子阶层;吏人、医生、巫祝、商贾、伎术、匠人、艺人等为社会职业中的功能性识字群体;其他阶层中的识字者,为适应社会生活。宋代识字率约为8%。宋文化造极于史的高峰,
本书围绕徐中舒学术思想渊源、流变与转向,史料分类、澄滤与扩充的理论与方法,徐中舒与古史辨的学术互动,徐中舒的古典文献研究,以及其上古民族文化东西二分论之再构、古史分期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理论研究、巴蜀文化与西南地方史研究等专题,对徐中舒史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勾连贯通的周密论述与深度发掘剖析。本书是一部深入系统探讨徐中舒史
宋朝尚古学者热衷于金石古器物及其拓片的收藏、鉴赏和著述,形成了集中体现宋朝崇古之风的金石学,深远地影响了当世及后世中国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古文字学、书法、绘画、风俗和生活方式。本书以跨学科的方法探究宋朝尚古学者的金石学著述、士大夫的好古生活方式、朝廷仿古礼乐器的铸造以及民间仿古器的普及,再现了崇古之风熏染之下宋朝社会
本书结合了中国古代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两个维度,以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的文化交流为主线,讲述2000年间的中国历史变迁、中外文明互鉴与融汇,揭示中国在跨文明的互动、互融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吸取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图文并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理解中外文化的互动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