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全球视野与中国视角出发,在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行评估及与历史上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贯穿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以人为中心(People)、全球环境安全(Planet)、经济持续繁荣(Prosperity)、社会公正和谐(Peace)和提升伙伴关系(Partnership)的“5
本研究在IGBP-GCTE样带综合研究的理论指导下,于东北亚地区设置了热量和水分符合梯度的东北亚南北样带,并依照环境因子与人类活动的梯度变化建立重要的样带指标体系,采用遥感分析、路线考察、定位观测、临时和永久样地调查、广泛收集数据和文献等结合,进行我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关键生态、资源和环境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的科学分析,掌握
阐述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地带性规律、人地关系规律和距离衰减规律。阐述支撑基本规律的核心概念:区位、区域和景观。用生动的实例说明基本规律和概念。用形象的图件说明抽象的理论。读者对象是地理、景观、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关心和热爱地理学的读者。
本书系统分析了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生态城市全新概念,并设计了“五位一体”生态城市的系统模型;在总结传统城市建设动力机制的同时,提出了全新的生态城市建设动力机制模型;构建了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政治和文化五个层面的生态城市多层次模糊综合
绿色设计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杠杆。创意、研发、设计、标准是在源头为转型升级开路的四个先锋。《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是世界第一份专业研究绿色设计的年度报告。本报告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在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框架下,系统提出绿色设计定义、分类和源流;总结出绿色设计的五大理论和五组方法;应用“道格拉斯变体方程”创建绿色设
《“十三五”时期资源环境发展战略研究》讲述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减少,资源利用效率得到较大提升,能源结构调整升级,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环境恶化趋势放缓,但由于历史累积的欠账,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尤其是面对经济新常态下企求高增长的压力,资源、环境领域的挑战严峻,资源
研究、编纂、发布全球第一份《世界可持续发展报告》,依据国际惯例分别以“主题篇(理论)、指标篇(方法)、统计篇(定量)、分析篇(规则)”四大部分作为报告的总框架。拟定独立主题作出深入的理论阐释(展示研究实力);设计具有中科院特色的指标体系(独特的评价标准);采用具有权威性的联合国统计局、世界银行和UNDP提供的三大数据来
本书主要从环境与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进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环境伦理观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包括: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述,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阐述生态破坏的主要标志、原因及后果;通过对人口与资源的介绍,了解人口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分析人口增长对自然资
本书耦合城市地理学“空间结构理论”和城市气候学“地表能量平衡原理”,提出了等级尺度城市地表结构与热环境调控新理念,揭示了等级城市空间结构与地表热环境之间的互馈机理,自主研发了生态城市模型(EcoCity)。基于遥感地面同步量测解决复杂地表覆盖辐射通量遥感反演“真值”验证及空间尺度推绎问题。构建城市等级结构与生态服务热调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是一个资源相对集中、生态环境格局复杂、气候地带多样性、人地关系显著的区域。本书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以及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介绍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地理环境背景总体概况,以及气候、沙漠、湿地、土壤的时空分布特征,归纳和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