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海岱地区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做了长时段梳理。从这种长程的梳理中可以发现海岱地区的发展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岳石文化二期之前即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四期之前,海岱地区基本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状态。而之后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被逐步改变到中原为主的文明化进程的轨道。海岱地区最早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本书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本书运用考古材料,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各具特色又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
本书是对罗通山城2007~2009年考古发掘工作成果和2010~2012年罗通山城本体保护项目工程成果的总结。罗通山城占地面积1.27平方千米,城墙总长约7千米,分西、东(主、副)城,是高句丽时期“左右”双城形制的代表作。在对罗通山城的考古发掘中,共发掘有房址、灰沟、门址、点将台等遗迹。考古发掘和调查证明,罗通山城是一
以两位作者从事西藏田野考古近三十年来所获相关资料,以及所主持或参与的多项涉藏课题研究之成果为基础,围绕西藏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若干重要历史节点,提出西藏史前期考古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问题,概述西藏旧石器时代至公元7世纪考古发现及考古研究之要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
尘中莲花--汉唐釉陶文化研究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作者的前一《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观我生》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而《观无量》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 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
本书对2007年以后临淄齐故城新出土和新收集的保存状况较好且有代表性的镜范、临淄地区出土的部分西汉铜镜等,逐件进行3D扫描和精细的考古学观察、测量、摄影和记录,同时将临淄出土的镜范与铜镜进行对照比较研究,着眼于汉代临淄铜镜制作加工技术、生产、流通和社会应用等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临淄
文物保护研究(一)
本书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连续六批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编写的大型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指南,是目前较为权威的、全面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指南工具书。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书中收录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都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二十多年内先后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书中收录的全国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