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根据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政策与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从技术成熟度、技术经济性、环境与安全等方面对现有二氧化碳(CO2)捕集技术、CO2运输技术、CO2化学和生物利用技术及CO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评估,并对各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从整个能源大系统的角度出发,从
本书系统地梳理和展示了本研究团队在水库型流域水质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7章,其中,第1章为绪论,主要为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小结;第2章为总体技术框架;第3章为研究区概况及水环境演变特征;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分别详细地阐述了水库型流域水质安全压力源识别方法、水库型流域水质安全评估方法、水库型
该书重点介绍流域面源氨氮污染现状、产生的原因及流域面源氨氮污染主要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辽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为例,从点源和面源控制的角度,介绍了典型控制技术,包括高效生物移动床-地下渗滤系统脱氮技术集成技术、北方农村地区高效藻类塘氨氮去除技术、生物滤池组合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技术等。本书可供从
本书回顾了太湖富营养化过程及治理措施,综述了调水引流工程的水生态环境研究进展及藻类生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分析了“引江济太”工程影响藻类生长的潜在因素,调查分析了太湖流域调水工程潜在影响区的水质分布特征,模拟分析了水文水动力变化对贡湖湾蓝藻水华的影响,实验分析了望虞河引水背景下水体氮、磷、硅变化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及潜在的
本书系统阐述了乡村资源环境规划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任务、主要类型及编制程序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了乡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乡村水环境规划、乡村大气环境规划、乡村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具体规划过程和规划案例,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和易读性。
本书针对美丽中国建设评价工作,构建了以地球大数据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SDGs)指标与本土指标相融合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单项评价、综合评价及公众满意度评价入手,开展了2015年全国地级市尺度的全景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全景评价,并对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的天蓝、地绿、水清、人和4个维度进行了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192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八个课题,涉及福建省重要资源问题、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问题、海西经济区今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流域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两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海西经济区(福建省)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项目成
本书是一本介绍中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现状、新技术与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著作。主要介绍中国矿产资源及其开采,阐明中国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对中国矿区生态扰动的监测与评价、中国矿区生态修复的基础理论与原理、中国金属矿冶区生态环境修复的现状与未来、中国能源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现状与未来、中国非金属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现状与未来、中
煤矸石是煤矿采矿和选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在矿区堆积成山,对矿区的土地、水体和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是煤矿区最主要的污染源。本书从煤矸石的产生与污染机理入手,阐述煤矸石山生态修复原理,将煤矸石山划分为酸性和非酸性两类,分别介绍其生态修复技术模式;重点探讨煤矸石山生态修复的五大关键技术:煤矸石山立地条件调查和自燃诊断技术、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