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拼图”。
本书为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该遗址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总报告,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介绍了调查、勘探和发掘出土的古代遗存,主要包括龙山文化城墙、壕沟、沙洲等大型遗迹,灰坑、灰沟、墓葬、房址、灶、路等各类遗迹,以及陶器、瓷器、石器、铜器、铁器、蚌角器、兽骨、螺壳等各类遗物,遗存年代涵盖仰韶时期、龙山时期、东周至
《社会史研究》是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本书为第13辑,分为三个栏目,“水利社会史专题”内容涉及黄河与中华文明、孝义城关水患、明清民国时期鼓堆泉域社会、黄河改道引起的平民县置废、上海金山地区的水上信仰等;“专题论文”内容涉及明清时期寿妇制度、抗战时期货币史文献发掘、民国时期公证制度、北京龙泉孤儿院的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编辑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内容以中国东方地区、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19集收录了15篇研究论文、4篇发掘报告,内容涉及古史传说、史前到历史时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下荆江的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集水、蓄洪湖盆。千百年来,洞庭湖与生活在湖区的人民朝夕相处,患难与共,谱写着洞庭湖文化的历史华章。本书以水为主线,通过对历史时期洞庭湖区自然环境的变迁、人水关系演变等问题的考察,对洞庭湖区的自然地理、文明起源、文化变迁、移民社会、当代价
《清代宫廷女性研究》一书,在首次较为全面梳理新近公布之清宫档案的基础上,对不同阶层和类型的宫廷女性群体进行深入立体的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当朝与前朝皇帝的后妃,作为金枝玉叶的公主群体,身份介于主仆之间的“答应”和“官女子”,以及宫女、乳保、嬷嬷妈妈等宫廷女性仆从群体,力图呈现她们在宫廷中的身份定位、群体特征、彼此之间联系和
沅江是湖南省内“湘资沅澧”四条主要河流之一,沅江流域文化悠久,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当今“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诞生地。同时,沅江曾是中原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区域通道,如今域内交通路线仍是沟通西南乃至东亚的交通要道。本书通过对历史时期沅水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人水关系演变等问题的考察,对沅水流域的自然地理、文
社会是一所小学校,学校是一个大社会
本书系统翔实地反映了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从青年时代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成长经历和革命历程,生动地表现了吴玉章在追求革命真理、献身革命事业中的光辉业绩。书稿共分十章,将吴玉章前七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三章,主要是吴玉章青少年时代以及他逐步接受进步革命思想成
本书以从汉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画为切入点,来解读图像背后的生动历史。 这是一部由线条和色彩绘就的历史,皇亲国戚、豪门贵妇、边地小吏、异域来客,农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这部历史的主人公。从神祇仙境到庄园牧歌,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鲜衣怒马的出行,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业、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