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于语言的障碍和资料的匮乏,对国外政党法规和党内法规的翻译工作开展得十分艰难。很多重要国家的政党法规和党内法规特别是一些长期执政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党、老党的党内法规,缺乏系统地收集、整理和翻译,这不能不说是党内法规理论研究工作的一桩遗憾。2017年,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建党100
本书针对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婚姻家庭法、监护制度、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揭示了以上现行法律制度运行中的一些盲点,针对如何消除各种制度化的性别歧视、确立更具性别敏感的立法与政策提供了诸多的认识和建议。
围绕中国传媒法制建设这一核心话题,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基础,其次找准立法视野和研究方法,再次则明白,除了体制和法律的冲突外,传媒法制建设还有哪些观念性障碍。接下来的第四步是针对障碍,思考怎么办,希望找到的办法(或路径)能够冲破体制、法律、观念三者的围困(而冲破观念的围困是基础)。其具体作法是,以找准的研究方法回观历
在国际投资争端领域,通过ISDS仲裁机制,建立一套被各国所普遍接受的、统一的全球治理的规则和标准是不是可能的?如果可能,它是如何被制定的?如果不可能,这一体系又是如何实现治理的?《国际投资争端的全球治理》以质性研究为主,通过对国际投资争端治理体系中国家和仲裁庭之间互动的刻画分析和展现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全球治理的演化。作为
全国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促使法律服务需求的迅速升温,同时也给国内法律服务业带来冲击。因此,积极探索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开放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加快我国法律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律服务业开放的规则研究》共五章,以国际服务贸易法律制度为基础,分别阐释了全球化、逆全球化时代
本书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我国环境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效率评估,围绕环境侵权法的责任分配原则、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注意义务标准的厘定、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因果关系举证责任的分配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澄清了传统环境侵权责任法律理论中的诸多流行误识,有助于消除我国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领域立法与司法实践之间的抵牾。
中国促进国际法治报告(2017年)(英文版)
理论和现实的疏离,使得职业打假群体始终游走在灰色地带。本期选的三篇文章分别来自学界、司法和执法部门,围绕职业打假的功过是非进行热烈争鸣,当然,职业打假群体作为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诚信社会的构建而式微。本期还精选了三篇学者文章,分别从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的视角对土地出让协议的属性、经营者集中
《人工智能法学研究》旨在打通人工智能学界与法学界的对话通道,为人工智能与法律交叉融合研究成果搭建专门的发表平台,希冀助推法学界、人工智能学界展开理论联系实际的合作研究,培养从事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的青年学者,培育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的重大研究成果,为国家人工智能发展和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明清时期对云南民族认知的演进与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视角下,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的全面解析,就明清云南民族认知演进和国家西南边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的认知经历了由收集民族外貌服饰、生产生活方式等表征信息,到关注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国家民族双向认同的发展过程,认知模式也由明代以汉人移民区为核心向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