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北半球积雪作为研究对象,从北半球积雪的基本特征入手,通过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常用积雪变化研究科学数据梳理、北半球积雪面积和积雪物候时空格局、北半球积雪变化的归因分析以及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积雪水文及其与夏季干旱的耦合、长时间序列积雪数据集研发等,系统地介绍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半球积雪的响应及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最后,
本书概述了大气环流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全球月(季)平均风、压、温场的基本观测事实及相互联系,它们随纬度、高度、季节的变化及北、南半球间的差异,初步分析了它们的物理成因。用动力诊断方法,从大气中的角动量平衡、热量与水分平衡、动能平衡与能量循环等方面讨论了大气环流维持机制。结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个大气
本书系统评价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预估了未来30年的农业生产风险,分析了气候变化条件下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作物的产量变化,分析了气候变化新增气候资源带来的农业多熟制增长潜力,识别了我国多熟制农业对新增气候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预测了气候变化对小麦、水稻、玉米的主要病虫害的
“二十四节气绘本故事”包括《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两册,是一套关于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儿童绘本故事。全书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立足于真实的民间生活,用具有中国风的图画讲述二十四节气这项古老发明的历史由来和习俗。本套丛书能够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知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同时,本书中的故事,会配置语音,压缩成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开发相应的技术,进而介入自然发展与演变的有力例证之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介入是"有限的",其目的是趋利避害。尽管如此,"介入的效果如何?"、"可以依据此类方法继续介入吗?"、"如何改进已有的介入方法?"这些依然是人们需要关注和回答的问题。因此,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是人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积雪面积的演变趋势是气候变化的关键指示因子。地面有无积雪直接影响表面温度,季节性积雪的面积及其变率对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参数。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用以研究积雪和气候的关系。卫星提供了在大陆尺度和半球尺度监测积雪面积的能力,使得在天气尺度研究积雪与气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强度和频率均在加强,引发严峻的社会、经济与生态问题,造成巨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中国深受极端降水事件引发的灾害的影响,其各区域极端降水事件时空统计特征及机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的研究热点和理论依据。本书是在多年系统研究中国区域降水过程、成因及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提炼而形成的系统性
气候中国: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公众认知研究
本书利用大渡河流域典型代表性山地-贡嘎山和岷江流域代表性山地-米亚罗山区长期观测平台,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早期更新、功能性状以及养分利用策略以及群落生态特征等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及其形成机制;针对长江河源区典型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研究了对气候变化和冰冻圈要素变化的响应特
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因素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余位专家撰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全书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生物圈、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状态的**监测信息,可为各级政府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