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民族地理基础及其空间格局;人口较多且分布较广民族地理;人口较多且分布较狭民族地理;人口较少且分布较广民族地理等。
本书系朱卫主持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2CMZ007):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研究(1840-1949)结项成果。该书在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各类档案、地方史志、报刊、中外游记、考察记及研究论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将近代中国百年历史按照纵向时间顺序划分
《西北民族论丛》是以中国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与邻国经济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等领域为研究重点的学术集刊。本辑从内容来看,包括《略论“一带一路”与新疆——兼谈新时期我国的民族》《柔然与西域》《<杨文思墓志>与北朝民族及民族关系》《匈奴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和体育发展》等,从不同方向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主体之间的交
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后金(清)的崛起过程中,对于蒙古元朝遗产的继承是满洲政权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清初满蒙关系演变研究》以满洲对于蒙古制度、符号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利用为切入点,以清初(太祖、太宗、世祖时期)满蒙关系中的官号、名号借鉴,盟誓和质子制度及理藩院活动,会盟制,封爵等政策、措施为考察中心,从满洲的角
本书基于民族识别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这两大事件为研究切入点,从政治、知识社会学、族群意识三个维度分析“民族结构”问题在“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在社会心理、公民身份认同等方面造成的长期影响。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我国的国家政权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借助“民族话语”来实践的,国家在广西地区建立国家认同的同时,壮族的知
本书以中国社会呈现的“个体化”趋向为理论背景,通过对三亚回族的时空观念与社会实践的民族志写作,试图说明三亚回族消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向中个人与社会紧张关系的机制。
本书共分为:丝绸入蕃:考古学的观察及其文化史意义、中国早期文化圈的形成与民族的产生、再论匈奴刑罚“轧”、十六国霸史与十六国时期的官司修史运作等。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该民族有语言无文字,具有丰富的口传历史传统文化,从远古的兄妹成婚衍人类、汉代的哀牢人到今天的布朗人,从靠山吃山、狩猎采集、制茶织布到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从传统的弹琴说爱击鼓传情到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用深入浅出
本书以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为个案,遵从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综合运用问卷、参与式观察等方法,首先对纳西族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做了分析;接着从内部要素、外部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方式等方面对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做了剖析,并指出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继而对纳西族学校如何更好地处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关系的问题进行了
《西北民族论丛》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中国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与邻国经济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等领域为研究重点。本辑内容包括高昌国与突厥之间关系研究、御制平定西藏碑刻校录、米兰壁画与东西方艺术关系考论、游牧部落曾经是什么等,且所有文章都是本集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