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华的新诗融合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本书首先按诗体来分,将吴兴华诗分为新绝句、新古风、新歌行体、十四行体、素体诗、其余诗体六类,各选代表作若干首进行注释、解析,而后从主题、意象、形式、语言四方面研究吴兴华的诗歌技法,以期对吴兴华诗歌
本书立足新诗的语言和形式问题,从语言学角度,从语言文字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从诗歌语言文体自身演变规律,尝试性探讨了诗歌本质及韵律的形成问题。进而推导出五四新诗属于新一轮口语型诗歌,所以新诗的语言应是口语性质的白话,新诗的韵律自然应与轮口语型诗歌文学时代《诗经》民歌的韵律风格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论证了自由和
本书以唐宋婉约词为一种独特的词体文学现象,将其置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野中来加以系统地探析,同时依据词体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界说婉约词及其审美特征,对唐宋婉约词的演变进程予以历史文化观照,既探究婉约词在唐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以唐宋婉约词的大家名家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唐宋婉约词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一生中影响深远的散文集,是原发表于《莽原》杂志的回忆性散文的结集,旧题“旧事重提”。它不仅真实而细致地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轨迹,而且记载了他人生道路的几个重要转折:南京读书(进化论的选择)、日本留学(弃医从文)等,成了研究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从文学角度看,它又是现代散文创作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贵族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学是绽放在贵族文化土壤中的花朵。本书从春秋时期的贵族阶层及贵族文化入手,对这一时代的各类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如赋诗、外交辞令、各类文章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探讨,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时期的文化与文学。
本书用四个章节的篇幅,阐述了南朝皇帝刘裕为代表的刘氏家族,不仅武功上建树大,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并力争□□传统的高门士族。在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上,体现为起步低微的刘氏不断文雅化、士族化。在创作方面,主要体现在诗歌、文两面的创作;在风格上,刘氏家族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从《诗经》的时始,中国诗歌的海洋中不断孕育出晶莹耀眼的珍珠。经典诗词是我们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本书的编撰目的就是把这些散佚在各个时代的珍珠串在一起,成为一束文化的珠链,艺术的珠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书精选中国古代诗词,按照朝代分期进行赏析,在每一首诗词“原珠”之后加上新颖独到的“鉴定分析”,使读者
中国历史上不但有唐帝国称雄于世的盛世,而且就城市的发展而言,还有宋朝称雄于世的城市“黄金时代”。 我们今天城市临街经商、早市、夜市的模式是从宋朝开始的。 在宋朝,城市商业街形成了,闹市产生了,一个个从未有过的繁华都市出现了。宋朝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居民数量和生活质量,不仅超过了同时代的
本书试图将黄人《中国文学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等20世纪初期编纂的中国文学史置于彼时文治背景下,考察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如何借用“文学史”框架梳理历代文学的衍变,如何藉此寻求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与传统学术、西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尤其是,着重探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与近代学制改革、学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682-1702>时间范围以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为上限,康熙四十一年(1702)为下限,历时21年,收录《燕行录》作品39种,以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本事及创作时间为重点考察内容,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透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本书所言“朝鲜”,指朝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