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将黄人《中国文学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来裕恂《中国文学史稿》等20世纪初期编纂的中国文学史置于彼时文治背景下,考察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如何借用“文学史”框架梳理历代文学的衍变,如何藉此寻求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与传统学术、西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尤其是,着重探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史编纂与近代学制改革、学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682-1702>时间范围以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为上限,康熙四十一年(1702)为下限,历时21年,收录《燕行录》作品39种,以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本事及创作时间为重点考察内容,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透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本书所言“朝鲜”,指朝鲜半
这是一本继承中国传统摘句批评的传统,以唐宋诗歌名句来透视中国文化精神的鉴赏书。强调中国人的灵性表现。“一草一木栖神灵”(唐·沈期《范山人画山水歌》),一草一木都有生气,中国的画论、山水论都讲到人与自然之间深切的缠绵的感情,有相通的价值,相通的赤子之心。这也就是中国的诗歌智慧。唐人这种魅的世界,创造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生命
《中国传统文论与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及发展研究》主要从五个维度展开:前沿追踪、典籍研读、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核心价值观涵育与文化自信建构、其余相关话题思考。通过跨学科研究推动学术创新,一方面在“对话”中开拓当前中国传统文论研究的新空间;另一方面寻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研究阐发来激活传统,引导
该书稿以鲁迅作品中的“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及文学作品中的“家”的基础上,从惨苦的地狱、牢笼中的彷徨、心与梦的投影三个层面,以逻辑递进的方式,结合鲁迅个人的人生经历,通过鲁迅作品中出现的与“家”紧密相连的爱情、婚姻、父母兄弟等形象,揭示了鲁迅本人孤独绝望的无家之感的心路历程,以及作为战士的鲁迅对“家”的形而
《掌上烟云》是随笔散文集,共分五辑。主题分别为岁月印痕、凡尘清唱、优雅老去、节气之美、记住乡愁。均为作者的即时、即性之作,作者随手撷取、记录下生活的片段,抒发小小的体验与感悟,记述人间的烟火气,还有日常之美,以及生活之美。
长篇报告文学《泰山脊梁》运用纪实的笔法,通过一系列感人的事例和鲜活的细节,倾情书写了全国劳动模范、齐鲁时代楷模、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陡山村原党支部书记苏庆亮同志三次放弃机关工作,带领群众二十一年如一日治穷致富,发展经济,把全乡闻名的贫穷落后村,建设成全国文明村的奋斗历程,成功塑造了苏庆亮这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
《生命的心灯》通过与母亲一起从过去艰难贫苦到现在幸福美好生活的回忆,以及年迈母亲养老生活的点滴记录,对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进行了追问和反思,诠释了一位好母亲,承载了好品德,承载了好家教,承载了好家风;感恩母亲,给予生命,赋予教养,赐予智慧。
本书研究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既梳理中国新诗传播接受之历史,以文献呈现新诗传播接受之特点,又深入论证传播接受与经典化之关系;既研究新诗批评和选本塑造经典之特点,又对新诗史著作叙述、指认新诗经典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论证,由此总结新诗经典化特点、规律,反思新诗创作。本书历史梳理与理论思考相结合,是该领域重要专著。
本书选取了《陶渊明集》中的精华部分,分为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等板块,方便爱好国学的读者阅读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