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七个模块,分别为“礼仪概述”“形象礼仪”“仪态礼仪”“沟通礼仪”“会面礼仪”“职场礼仪”“涉外礼仪”,每个模块都有学习目标、案例导入,每个任务下面都有“名言引入”“礼仪小贴士”“礼仪小故事”“知识巩固”“拓展阅读”,内容详实,通俗易懂,适合于中职生自学使用,同时也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礼仪教育的参考书。
北宋陈祥道、陈旸撰写的《礼书》和《乐书》为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无论是在学术思想上还是传承传播上,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书是有关《礼书》和《乐书》的此书的研究著述,分为中华礼乐文化概述、陈祥道陈旸的生平事迹、陈祥道《礼书》的基本内容与特征、陈旸《乐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从《礼书》《乐书》看中华礼乐文化的当代价值等几个章节。对二
《大戴礼记》为礼学文献汇编,由西汉人戴德辑传。《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今传本阙缺若干篇,余三十九篇。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上古历史、自然科学史,以及孔子与曾子思想的重要材料。本译注原文以《四部丛刊》所影印之上海涵芬楼借无锡孙氏小绿天藏明末袁氏嘉趣堂刊本为底本,对《大戴礼记》进行了全文翻译,并做了不少注释,译文以直译
本书所介绍的是苗师接龙,即苗族原生态的接龙祭祀仪式。苗师接龙共十六堂科仪。全书主要介绍后八堂科仪。具体为:第九堂,留吾炯绒(大请龙神);第十堂,几排绒(接龙问答);十一堂,他数他那(解枷解索);十二堂,袍服袍能(送喝送吃);十三堂,几卡绒(嘱咐龙神);十四堂,忙叫安绒(大安龙神);十五堂,开牢总(开牢井);十六堂,长纵
本书所介绍的是苗师接龙,即苗族原生态的接龙祭祀仪式。苗师接龙共十六堂科仪。全书主要介绍前八堂科仪。具体为:堂,将棍空(请师出坛);第二堂,休足(藏身);第三堂,充绒(小请龙神);第四堂,扛服扛能(敬吃供喝);第五堂,安绒(小安龙神);第六堂,巴高绒(中请龙神);第七堂,袍酒包(敬入堂酒);第八堂,交书(交牲)。
本书主要介绍了11种不同内容的神辞,包括:“悔过”“敬入堂酒”“交剩余的酒”“祝酒词”“神名”“敬上熟酒”“送上熟酒”“拆坛”“敬饭”“送家祖神”“打扫屋上部”。在介绍具体的每种通用神辞前,都以“简述”的形式向读者进行简单的解读。本书具有重大的资料文献价值,对抢救苗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11种不同内容的神辞,包括:“遣灾灭祸”“消灾灭煞”“退灾”“去请祖神”“保佑福寿”“请神下凡”“赐福赐寿”“解枷脱锁”“维系魂保安布”“赎魂”“交牲”。在介绍具体的每种通用神辞前,都以“简述”的形式向读者进行简单的解读。本书具有重大的资料文献价值,对抢救苗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13种不同内容的神辞,包括:“焚香”“烧线香”“收邪藏身”“护堂”“原因”“择日设坛”“借供桌”“摆供具”“竹剪纸”“买供猪”“请巴代”“请祖师”“灭鬼”。在介绍具体的每种通用神辞前,都以“简述”的形式向读者进行简单的解读。
本书采用具直观性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呈现每个节气的典型特征。其中,视觉选择主题意象,听觉选择风雨声、鸟鸣声,嗅觉选择节令花朵(冬季的部分节气未安排此部分),味觉选择节令食品,触觉则依据不同节令的典型特征,分别选择节令民俗、养生、人伦等相关活动。此外,每个节气还选择了一个相应的汉字作为“知觉”部
日本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在北京游学时,请著名画师刘延年绘制北京风俗图。后由东北帝国大学收藏这些风俗图,并追加了内田道夫的详细的“图说”,由平凡社出版图文结合的《北京风俗图谱》。彩色版《北京风俗图谱》,以一百余幅彩画广泛地反映了民间传统活动、婚葬祭祀仪式、生活用品、服装食物、娱乐、戏剧、技艺等民间习俗。同时,每幅画的说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