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话说中秋、话说立秋、话说处暑、话说中元、话说七夕、话说白露、话说秋分等内容。
《礼记》初时据说有一百多篇,后为汉朝学者戴德简化为85篇,世人称之为《大戴礼记》。后来,戴德之侄戴圣在《大戴礼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简化,终为49篇,称之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现已佚失多数,而市面上常见的《礼记》版本一般为《小戴礼记》。在编撰过程中,考虑到现实的阅读需求,我们从众多版本中筛选出经典、实用,且具有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2CZX034)的最终结项成果。全书从“生活政治”角度对以《礼记》为代表的传统儒家礼乐精神进行了研究,提出儒家的礼乐制度既具有生活文明的意义,也具有政治文明的意义,并对涉及衣冠、饮食、居住、车舆、乐舞等礼乐制度进行考察,指出从儒家的日常礼乐制度中可以发现政治观念、政治价值的落实,而
老年朋友们退休以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理自己。本书从服饰搭配、美容化妆、形体管理、优雅社交四个方面,通过40个常见的小问题,向老年朋友介绍他们希望了解的日常服饰搭配、美容美体、社交礼仪知识,指导老年朋友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接纳岁月的献礼,展现优雅、健康的老年生活!
山川多娇,文脉悠远。开州大美,美在青山碧水照蓝天,美在人文胜迹厚历史,美在民风纯朴暖心田。开州属西周庸国之境,其茶文化、盐文化显于当时;春秋时期属巴国,其神话“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流传千年;东汉时期,先主刘备取汉土丰盛之意,置汉丰县,其文德武攻盛极一时。唐朝时期,开州刺史韦处厚写下盛山十二景诗,引起张
本书集中概括起具有民俗事象繁多、内容丰富、传承时间长、民族特色鲜明、与汉族文化和临近民族文化既有差异又有融汇等特点。从民族成分上看,有满、达斡尔、鄂伦春、蒙和汉族,也涉猎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从行业上分,有农耕、游猎、渔猎、采金、流送、航运、运输、建筑、商服,等等。从生活内容看,涵盖了生产、住行、饮食、服饰
端午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荆楚地区,是融合北方五月五日禁忌风俗与南方竞渡纪念屈原传说的产物。端午风俗自魏晋产生以来,历史时期经历了由驱邪祈福节日向兼有纪念屈原、娱乐庆祝等多重功能的演变,迄今仍然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运用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就北方京津地区
本书结合我国当前殡葬设备及相关技术发展现状,重点介绍殡葬设备的操作和控制技术,同时结合行业发展与殡葬改革现状,介绍了比较新颖的殡葬设备。本书主要介绍了火化设备、烟气净化设备、冷冻冷藏设备以及新型祭祀设备,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操作既有所区分,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机结合;既介绍基本原理,又重视操作技术及应用,适合高职、中职相
“中国礼仪之争”是发生在明末清初中国,扩展到欧洲,并对此后的西方和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争论的核心关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礼制。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则以“补儒易佛”的宽容态度加以容纳。这种做法后来受到怀疑,终于在康熙年间酿成冲突。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
《崂山渔民口述史》当然不是廓清崂山历史的渠道。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地反复梳理、左右推敲、上下掂量,但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口述和档案史料记载的事实出入。因此我们必须认真严肃地予以说明:这本独立成篇而又合集的公开出版书籍力求对口述人讲述内容的完整记述,但并不代表我们对其口述真相的对错判断;对于口述人所述内容,我们尽力查证大量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