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由近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大家陈子善教授、图像文献与城市文化史研究大家张伟研究馆员主编,为首部以“海派”命名的雅俗共赏的海派文化专题读物。主要内容涵盖:1)名家“日记与书信”,通过名人的信札或明信片,真实再现当时社会背景与作者境况,可读性及文献价值极大。2)“名家”话题或口述实录,再现早期的往事以及专题轶事等。3)专
国家公共文化云是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各项要求,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依托已有的公共数字文化工作基础,国家公共文化云汇聚整合了地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聚合实现直播共享、资源点播、活动预约、场馆导航、艺术培训等服务。《公共文化云平台共建共享与智能服务》一书围绕公共文化云平台
本书是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研究对象,面向全球学界的专业学术集刊,创办于2017年,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撰,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为第8辑,共设名家访谈、中华文化“走出去”研究、“一带一路”传播研究、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海外汉学研究等栏目,各篇文章在横跨古今的话题辩论
在长期的试错和纠错中,乡村社会发展出一套以文化调适为主要机制的社会治理系统。在乡村社会从传统的简单社会转变为复杂的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治理资源碎片化,无法系统性地发挥作用,需要改进,需纳入国家现代治理的范畴。新的社会治理系统应当找寻传统治理与现代治理的有效契合路径。国家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借助文化的治理功能,锻造
《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及其建设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扣“当代中国要建成文化强国必须切准哪些关键要素、如何推进这些关键要素的建设”这一核心论题,提出了在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态、文化形象同生共强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研究新框架,并展开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
本书一方面开展纵向研究,梳理与“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相关的历代诗、词、曲、赋、小说、戏曲、曲艺资料,追溯其在秦汉以后发展、传播和分化的历程,穷究其不同时期变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研究,分析“牛郎织女”传说和七节风俗在我国汉族、少数民族地区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传播、变
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篇,解释“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对外传播实践的现实需要,并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结构、叙事模型和语言模式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标准体系篇,指出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国好故事”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围绕“选故事”“写故事”“讲故事”三个实践环节,聚焦大叙事、中叙事、
实体书店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属于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并在城市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特殊作用。本书以世界各地城市书店为坐标,编者邀请分布在全球各个城市的华人向读者介绍了全球10个国家17个城市的20家实体书店。这些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的域外实体书店为读者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
《中国书画研究集刊》主要刊载与中国书画研究有关的文章,常设栏目包括论文、学术札记(文献笺注、史料钩沉与考释、研究综述等)、书评等,旨在为海内外高质量的中国书画研究成果提供发表与交流的平台,推进本领域研究不断深化。本辑为创刊号,刊出文章8篇,包括论文4篇、史料2篇、札记2篇。涉及领域包括《篆隶文体》《墨池编》等艺术文献的
本书主要按历史的线索,以一些关键大家为中心,分六章梳理了自北宋初年以迄南宋末年杜诗地位的浮沉变化。其中也兼顾了编注家这个特殊类群,“集大成”说、“诗中六经”说这两个特殊问题,并以专题形式集中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在梳理中,本书对宋代杜诗学的“诗史”说、“忠爱”说、“诗中六经”说、“集大成”说、“无一字无来历”说、“夺胎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