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工业园区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工业载体,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其低碳转型发展将为区域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战略空间和政策支撑。本书共分为9个章节,分别就低碳发展背景、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发展内涵、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政策等方面分析生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实践进展及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选取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生态工业园绿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现实解释力。 本书从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生态国际观这六个维度,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阐释新时代生态
一带一路政策是中国在国际投资与贸易领域的一次突围,为了开拓与加深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需要借助海外投资活动打开局面。如何制定与更新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意义重大,可持续发展型的投资协定将为全球治理及区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直以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完善可以既
本书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富国ESG研究院的系列讲座内容编撰而成。16位主讲人来自ESG相关的国企、高校、专业委员会,以及在实践一线的评级、投资和咨询等机构,均为ESG大潮的推波者和亲历者。讲座内容既覆盖宏观的ESG政策背景和准则制定,也涉及企业、评级、咨询、投资基金等ESG生态主体的微观实践。本书区别于市面上一般化的ESG
本书围绕建坝河流生态环境效应及生态保护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以澜沧江梯级、金沙江梯级、三峡工程等为典型研究区域,从生态水力学视角,探究了梯级开发影响下氮磷营养盐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阐明了工程运行调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量化了水库运行对河流生源要素再分布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了工程前后河流水生生物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应地带来法制观念的转变。本书主要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探索我国自然资源法制创新渠道。主要应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思路,借鉴国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和损害法律责任立法的经验,分析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和损害法律责任的法制现状,推论出我国
本书梳理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历程,根据整体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将其大致划分为孕育萌芽、初步发展、系统发展、基本形成四个阶段;通过对价值取向、规律遵循、现实情境三个维度进行系统阐释,揭示中国特色生态治理模式的理念构成。通过对治理的主体、客体、目标、制度、机制等内容的深入剖析,勾勒出中国特色生态治理模
本书分析了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特征、资源能源状况,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生态定位,全面评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其政策机制现状问题,提出了基于水-能源-生态系统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总体战略,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研究制定了重大工程推动协同目标落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重工业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粗放增长模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本书以河北省为例,首先深入研究和探讨了环境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河北省污染排放控制总量与经济增长过程中污染排放需求总量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实证分析,力求探索出一条环境治理与经济高质量
本书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系统的探讨和论述,以期为宜昌市加快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提供支撑。本书的第一章为理论部分,系统论述了“两山”的内涵、理论及实践进展;第二章、第三章梳理介绍了宜昌市基本情况、相关工作进展与成效;第四章到第八章为宜昌已有“两山”转化模式,包括生态修复模式、生态农业模式、“生态旅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