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把美丽确定为21世纪中叶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设美丽中国既是时代提出的任务,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书以哲学的视角解读重大国家战略,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入美丽中国建设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史一人类史系统性思想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渊源作出辨析和考察,在揭示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基础
本书采用历时性的视角对鄂西南文化生态区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跨学科、综合性、长时段的整体研究。按照鄂西南民族文化生态区的时空环境概念内涵演进周期特征价值动力机制的逻辑关系进行学术论证。将鄂西南民族文化生态区的历史与现实,地方社会与国家治理勾连并置,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视角出发。主要内容涉及到鄂西
本书为新时代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共分7章内容,第1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生态脆弱区的现状及特征,系统综述了中国生态脆弱区研究热点与进展。第2章简要介绍了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的概况,并对典型生态脆弱区近几十年来的生态恢复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估。第3章至第7章分别针对我国北方草原区、黄土高原、西北干旱荒漠区、青藏高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
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书稿从先秦时期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黄河、淮河、济水、长江、湖泊的变迁,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岸变迁,水利工程建设)、植被环境、动物环境(分布与变迁)、土壤环境、矿产分布与利用、自然灾害(旱灾、水灾、风灾、霜灾、雪灾、雹灾、生物灾、冻灾、震灾、疫病
《魏晋南北朝环境变迁史》荣获海南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魏晋南北朝环境变迁史》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海平面和湖泊的变化)、河道变迁与水利建设(黄河、淮河、济水、长江的变迁及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植被、矿产分布与利用、自然灾
本书为《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中的一个品种。《秦汉环境变迁史》从秦汉时期的气候(气候特征、气候波动、气候状况)、水环境(降水、海平面和湖泊的变化)、河道变迁与水利建设(黄河、淮河、济水、长江的变迁及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植被、矿产分布与利用、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冻灾、地震、疫病等)、野生动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极具中国特色,而且已成为全球共识。本书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切入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进行理论梳理与实证分析,内容包括生态文明与示范区创建的理论脉络,政府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行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国际经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军事环境保护管理
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首要基础。本书对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论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对典型金属资源(铁、铜、铝)的循环利用现状、典型金属资源产品(电视机、电冰箱)的循环利用案例以及典型行业(建筑行业、机械行业)金属资源铁的循环利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