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
《民俗中原:唢呐吹奏一阕归乡词》从“渐行渐远的老行当”“一年到头都是节假日”“混的就是这个人情世故”“说的比唱的都好听”“散落在平原上的文化符号”五个方面展示了中原民俗:一些承载了太多河南人记忆的传统老行当;一些独具河南特色的中原传统节日;河南人在人情世故方面的一些民俗礼节;具有中原特色的民间娱乐形式及乡间往事。
《寻根中原:老乡,你贵姓》以散文笔法,对中原地区的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遗传承人加以描绘与记述,让中原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在随性、自由的文字描述中,了解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前沿课程系列演讲的结集。以日本著名民俗学家福田亚西男教授与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教授等八位主讲人的课程演讲记录为底本,诸位学者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日本民俗学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趋势、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学与日常生活实践、家乡民俗学、民俗学表演理论、未来民俗学的探讨等。其中对日
《礼仪常识大讲堂(双色图文版)》立足现实,为令人困惑的生活挑战提供了解决办法,内容涉及饮食、出行、家居、美容、健康等,从便于读者学习操作的目的出发,介绍了生活必备技巧和方法,以图文形式直观呈现,是名副其实的家庭好帮手、生活万事通。
本书在广泛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清末民初晋北庙会的名称、规模、分布和类型进行梳理,接着通过对庙会与自然环境、庙会与人文社会环境、庙会与宗教生活、庙会与经济生活、庙会与休闲娱乐、庙会与社群关系、庙会与地方秩序、庙会与乡风民俗、庙会与教育、庙会与地方社会转型等问题的研究,分析晋北庙会变迁的实态逻辑及其与民众生活之间的
中古丧葬艺术、礼俗与历史研究
《服饰汇》一书由原王开摄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孟英编著,是影记沪上:1843-1949丛书之一。本书选取了王开照相馆珍藏的民国年间的大量珍贵图片,经过分门别类的编排,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时装业的创业与开拓、发展与兴盛,以及当时时装变化与创新。使读者感受到上海的花样年华。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古老的春节过桥习俗。其基本的仪式是:每年正月十六这天,佛山居民,无论男女老少,行过一座叫做通济桥的古桥。人们相信行通济,冇弊翳,认为正月十六走过通济桥后,大家一年都会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开开心心。本书共分十章(22万字,15张图片),围绕地方社会、文化记忆和民俗变迁三个关键词,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
本书立足于《仪礼经传通解》整书,结合各类文献,遵从文本文献和历史文献相互参照的原则,研究《仪礼经传通解》各部分之间的异同点。全书考察《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原因、编者队伍、编撰目的、四礼、礼与诸经、礼与诸子学,以及经与传记的关系,重点考察朱子、黄榦、杨复三代学者在编撰思想、礼例、礼图的发展衍变过程,关注《仪礼经传通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