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体现了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重深厚。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介绍了各个节气的气候物候特点,以及相应的故事、风俗等,文中精心挑选了多首故事,让同
本书汇集了对开创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做出贡献的老一辈领导者、著名学者、首倡者、科技工作者的回忆文章,以及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与地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与研究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充分反映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艰辛的创业、曲折的历程,先行者的开拓奉献、勇于实践、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前辈学者脚踏实地、造诣精深、无私奉献的高
本书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原非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创新工程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锡林郭勒草原乃至中国北方草原的干旱灾害监测和防灾减灾能力,利用3S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等方法,对锡林郭勒草原进行干旱灾害监测和风险评估等内容的研究。在分析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科学与政治互动》一书的研究问题是,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际科学评估与国际气候谈判之间如何互动以及什么因素影响互动的模式?更进一步而言,这种科学与政治的互动对全球气候治理有何影响?本文的切入点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它是国际气候治理中单一、高科学合法性来源。IPCC作为国际科学机构在
关于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的校本教材。按节气编排,每个节气五至六个栏目,如知识窗、观察站、气象台、故事会、实践角、诗词韵等,涵盖科学知识、民俗文化等知识性内容,以及动手操作等实践性活动,并配有二维码扫码出现视频资料,图文并茂,互动积极。
气候和节气就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所以,我们对它们的感受并不明显。?其实,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学会很多有用的知识。正如对比南北的气候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气候的存在,对比四季的景色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节气的变化一样,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努力学习,许多不明白的问题都会随着我们知识的增长而得到解答。本书向广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成分与结构、大气现象、大气系统的能量收支与平衡、大气规律的运动与特征、常规气象观测、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原理及其应用、大气探测新技术等。供大气科学低年级学生作为必修课教材使用,亦可作为参考书供大气科学爱好者使用。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其时间跨度漫长,从几亿年前的古气候到现代百年的气候,包含了许多尺度的不同变率。在空间上,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涉及整个气候系统演变的分布,也包括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化与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进展,在对地球系统气候演变的科学认识方面,不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取
专利既是技术创新活动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又是创新过程的重要产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专利分类体系研究,并进行相关关键技术的产出对比研究,有助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技管理和技术研发工作。本课题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内减排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第9课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研
本书系统梳理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及应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变化环境下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与综合应对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并选取滦河流域作典型案例分析,利用原型观测、数值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水循环的角度定量识别流域干旱及其风险;考虑不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