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世界遗产公约》获得通过。本书涵盖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前至2000年的时间段。为论述《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及其早期实施,作者将文献纪录和遗产工作先驱的采访实录有机结合。本书共有六章。前两章按时间顺序呈现了截至1980年《世界遗产公约》的发展和实施。第三、四、五
约翰·汤姆林森教授的《速度文化:即时性的到来》成功地将理论论述、历史回顾、当代文化分析以及文学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探讨现代社会中速度的文化影响,阐释速度在日常经验中不断变化的意义。它是一把探索21世纪“即时性”文化和伦理状况的“金钥匙”。“即时性”的到来无情地改变了人们对媒体文化、消费实践以及文化和道德价值的思考与体验方
出于正本溯源并从根本上推动跨文化交际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发展的目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方法﹒应用》基于文化观念、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交际语境的四大传统板块,共囊括13个章节,各个章节由2篇经典阅读课文、3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样板论文摘要与包含6项口语和书面习题的互动作业组成,旨在从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层面,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探索研究》一书是一本系统研究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及其发展的专著。本书在阐述数字艺术的产生、发展、定义、分类、特征、审美价值等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字艺术的几种基本形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探究了艺术介入创意产业的可能性。同时,本书还深入分析了当前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
本书是记录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龙通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心路历程,主要呈现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成果转化及展示,标志着贵州非物文化遗产保护进入2.0时代。
本书遴选了福建下辖10个地市的30个文化遗产点进行遗产介绍和价值提炼,涵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风貌区、传统村落等类型。这些文化遗产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多样,在历史文化、建筑风格、民俗非遗、民间信仰等方面各具地域特色,极具代表性。希望通过这些精选的文化遗产,让您领略福建文化的丰富多彩,带您发现福建
本书在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沈阳特色区域文化价值共创的视角,探索研究构建沈阳特色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方法及运行机制,进而塑造特色区域品牌形象,提升沈阳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经济发展。
本书收录了5年来12座南京城门的楹联内容、书法家作品、春联征集故事、书法和楹联的赏析,介绍了活动引起的社会反响和得到的专家评论,并展现了市民参与互动的盛况。这12座城门分别为中华门、集庆门、汉西门、清凉门、挹江门、仪凤门、神策门、玄武门、解放门、太平门、中山门、标营门和武定门。该书通过全面回顾5年来的活动成就,全景式地
本书以五溪地区的历史文化为线索,全面介绍了五溪地区的创世传说、文明典藏、民俗文化、杰出人物、物种宝库、美食特产和山水风光等。全书共分为10个篇章,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配以作者实地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带入感强。相较于前人对五溪地区的研究,本书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内容全面,它既探索五溪的人文历史及现象,也探索五溪的自然风光
本书是一本关于岭南文化的普及性读物。该书内容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全面系统,从岭南文化的概念、城乡历史文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人等方面介绍岭南文化基本知识:二是内容务实,书中集中于推介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简明扼要地展现岭南文化在社会有较大影响的门类的基本表现,反映其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