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培养水利工程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结合专业特色和专业教学情况编写而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综合性及实践性。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水利工程的作用、特点和标准;各种类型大坝的工作原理及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水闸、溢洪道、水工隧洞、水工闸门的设计与计算;以及水利枢纽规划和水利工程管理等,涉及内容非常繁杂。本书较系统
钢筋混凝土重力坝作为大型水库的重要坝型之一,是我国水利工程的重要枢纽,目前我国在役混凝土重力坝多建造于20世纪60-70年代,经多年运行,重力坝已出现裂缝、碳化、钢筋锈蚀、渗漏等诸多病害,其中最严重最普遍的危害是裂缝问题。基于此以辽宁省葠窝水库为依托背景工程,对现场裂缝进行检测,对钢筋混凝土重力坝进行力学特性分析,运用
当前,国家、区域、产业等尺度内部及尺度之间的经济关联日趋复杂,引发越来越多“看不见”的水资源流转其中。本书提出了一整套水资源多尺度核算分析理论框架,对不同尺度经济和工程中“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水资源使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提出了体现水投入产出模拟方法,以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和北京经济为例探讨了如何辨析国际贸易、国内贸易
汪胡桢,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近代首批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走出的水利专家。他为规划和治理淮河做出了卓越贡献,并成为治淮战线上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曾高度评价他:“汪先生的智慧深邃,成就显著,品德高尚,精神感人,作风严谨,生活简朴,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人
以河流关系研究为切入点,有助于深化对典型区域人地关系问题的认识。京杭运河穿越了多个纬度带和季风气候带,沟通了中国的五大水系,运河与各大水系的关系制约着漕运进程,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黄运关系。本书以明清时期为研究时段,以“黄运冲突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气候水文条件下的黄运关系实况及其对运河漕运
《长距离调水工程安全监测、检测技术与信息融合》以长距离调水工程安全监测与检测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为基础、以典型长距离调水工程实践为重点,深入介绍安全监测、检测新仪器,多源信息融合新理论和新方法,并结合多年研究成果,系统总结工程安全监测与检测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和方法的建立与运用。本书分第一、二、三篇共9章,内容全面、系统、丰富
本书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创新、模型构建、实例研究等方面系统研究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优化配置,探索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构建水资源优化模型,分析水资源需求预测,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罟评价体系,展开黄河故道片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简述了我国水资源概况,总结了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梳理了基于水
本书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为依托,全面介绍了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水下风井施工新技术,重点从临江敏感环境超深圆形风井基坑围护体系施工技术、水下开挖及水下大体积混凝土封底施工技术、盾构机适应性改进及穿越风井施工技术、工序转换过程超深基坑稳定性控制技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本书理论与实践
本书内容是第三次新疆科考项目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书中介绍了吐鲁番和哈密盆地(简称吐哈盆地)近三十年(1990—202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县级单元逐月供用水情况(分部门分水源)、未来供需水平衡分析预测以及应对未来水资源需求的水利工程布局与建设等内容。详细介绍了吐哈盆地自然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开发历
编者从百色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开始,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招投标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征地补偿及移民安置、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工程验收、建设成就与工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如复杂地基下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建设、有限岩体内布置地下厂房洞室群等技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