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文旅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文旅+”模式不断拓展,文旅与教育、体育、商业、康养等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文旅与飞盘、LIVEHOUSE、剧本杀等小众业态的嫁接备受青睐,多样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大众旅游进入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文艺作品创作也迎来高峰期。兼具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网络电影、
“文旅+”拓新路,新兴业态缤纷跃现。2021年又被称作“元宇宙元年”,以5G通信、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催生着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的诞生。“国潮之风”的盛行,源于将文化底蕴与时尚创意的巧妙融合,源于对年轻人审美偏好与消费习惯的精准评估。这一时期,“国货潮品”跨界联名不断,传统文化元素持续融
本书为文学文化理论研究领域学术论文集,收录文章20余篇,围绕重写文明史展开,站在中华文明的立场,用“以我为主”的视角重新审视、梳理文明史,发掘出西方各种文明史观,如雅斯贝斯“轴心理论”、进化论等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解蔽西方话语对东方形象的刻板化,并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探析中西方文明互鉴的通道。另有一批文章研究中华文化的全球
本书是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研究对象,面向全球学界的专业学术集刊,创办于2017年,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撰,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为第11辑,发布了2022-2023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聚焦时尚传播、民间故事中的中华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像传播策略
饮食从发生之初就是文明及文化的产物,也是文明传播、文化交流的载体。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长远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正是在民族迁徙、民族交往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饮食文化传统。如何通过与饮食相关的文化经济活动来增进民族认
本书探讨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旨在深入了解文化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探讨了其定义、特征、发展趋势和重要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理论层面,研究探讨了文化对设计的影响,设计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因素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实践部分
佛山市博物馆于2017年底启动“佛山传统文化符号数据库”建设工作。本卷是数据库一期项目的成果,包括“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构件与装饰”两部分,内容包含庙宇、塔、牌坊、祠堂、民居、骑楼、亭、桥等各类佛山代表性传统建筑,以及屋脊、瓦当与滴水、山墙、门、窗、栏杆等传统建筑构件及装饰共115个元素,每个元素均形成彩绘图和线描图,
本书从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出发,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命有机体,具有适应性修复、适应性治理和适应性循环等复杂系统特征。进而基于鼓浪屿百年生成史和遗产保护发展史,观察和研究鼓浪屿在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发展。同时构建了世界文化遗产地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鼓浪屿的社会生态治理和讨论当中
本书是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集中组织各区县(市)、全市高校、研究机构、各行业(产业)等部门的优秀专家学者编写的一部服务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全书通过对2023年宁波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等基本情
《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3~2024)》全面评估与分析了2023~2024年度长江文化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其时代价值、文明风采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通过综合考察长江流域内13省区市整体动向,重点解析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等区域文化特色与发展动态,旨在为长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