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选择十五篇“两岸国学大讲堂”讲座文稿,将内容精编成册,围绕儒道释与当代人文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展开多维度、多面向的讨论。具体包括:陈鼓应《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到庄子的人生智慧》;陈来《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傅小凡《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徐小跃《国学与
《清华国学》是清华大学国学院的集刊,依托清华国学研究院,展现清华及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刊发国学研究的最新文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持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每辑以一个专题为主导,深入关注当下研究热点,如首期以“朱子学”为核心,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进行深入阐释。本辑为第六辑
本书在保留四库的风格、青韵味的基础上,在卷帙浩繁的四库书海中精选篇目,按照经、史、子、集的四部编排法,进行了有重点、有选择地收入,力求既突出四库的博大、精深,突出它的历史厚重感和凝重感,又基本上不遗漏各家代表作。经部立足于儒家的四书五经,史部收录了《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国语》《战国策》中的部分章卷,子
《晋经学史》详细梳理两晋时期(265-420)156年间经学发展史。书稿从两晋的学政出发,分析晋代经学衰落的原因,然后对十三经各经的发展进行梳理,具体为《易经》(4卷)、《尚书》(1卷)、《诗经》(1卷)、“三礼”(2卷)、《春秋》三传(4卷)、《论语》(1卷)、《孝经》《尔雅》《孟子》(1卷),五胡十六国经学发展综述
该书稿是对《民国经学丛书》中影印本《经学文钞》进行点校的古籍整理演绎作品。《经学文钞》卷首二卷、正文十五卷,全书十七卷,辑汉、唐、宋、清(以清为主)诸儒的经学研究(《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小学》)书序或书信,兼收曹元弼本人南菁时期至1908年
《三国经学史》详细梳理了三国时期(220-280)60年间魏、蜀、吴三国的经学发展史。以魏、蜀、吴的国别分立《魏经学史》(5卷)、《蜀经学史》(2卷)、《吴经学史》(6卷),合起来一共13卷。主要论述了魏国“王学”(王肃)对“郑学”(郑玄)的反动和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兴起,考察了蜀汉诸葛亮、陈寿等对经学的态度和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几代学人借用“国学”一词,对传统思想与学术重新估定重新诠释。人们或重先秦诸子之学,或重不同时代儒家之学,或重历代在野之学,或重民间通俗之学,构造了各具特色的学术体系。“近代中国国学编年史”丛书共三卷12册,在全面系统搜集和爬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近代国学的内涵外延,侧重有关近代国学的学术与活动
《博兴历代文汇》系《博兴历代诗汇》姊妹篇,是博兴历史上第一部文章总集,收录文章的时代上下限为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该书收录历代博兴人的文章、历代作家写博兴的文章,主体部分包含经史钩沉、兵圣韬略、志乘选录、案牍探赜、金石辑佚、缀锦集腋、邑人文集、附录八个单元,为全面研究和弘扬博兴历史文化提供丰富资料。
汇辑湖北省图书馆所藏稿钞本近300种,分三辑,每辑100册陆续出版。本次出版为第一辑,收录一百四十余种,包括稿本40余种,钞本60余种。按四部分类法编排,经部三十二种,史部二十五种,子部十八种,集部六十九种,其中不乏明嘉靖稿本《古书世学》、清稿本《经雅》、清康熙稿本《明史列传拟稿》等珍贵文献。《丛刊》所选录的稿钞本大多
本书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国学宝典。本书从“经史子集”的广博文献中,精选出十六大主题的代表性金句,包括风度礼仪、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每一则金句都经过深入解读和现代释译,便于读者系统地吸收国学智慧,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致敬,更是一声呼唤。它旨在启迪心智,引导我们以古人的智慧为鉴,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