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水环境治理领域采用PPP模式的重大”需求牵引”,旨在解决水环境治理PPP项目依效付费缺乏理论基础、激励合同中出现的激励不足和激励不相容的问题,为水环境基础设施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进目标,开展环境经济形势、环境经济政策双向影响评估、行业环境经济政策、区域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以及制度创新等重点领域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本书认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创新环境经济政策,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
先进的环境分析技术对认识环境问题、筛查新污染物、揭示环境规律和环境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共分十二章,突出当今环境分析需求的特点,注重将先进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除第1章外各章结合知识点设计了“思考与习题”,对读者深入学习有启发意义。
本书面向国家“金课”和环境类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时代需求,进一步梳理、凝练和概括相关知识点,增加较多新案例和学科新成果,侧重讲好生态文明与中国环保故事,力争体现基础性、系统性、衔接性、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方面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全书共7章,包括环境介质及性质、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行为、化学污染
本书系统全面地归纳建筑室内供水安全现状及供水管道微生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阐述供水管道微生物腐蚀机理和影响因素,解析冬季供暖期和夏季高温期建筑室内供水管道水体滞留引起的细菌微生态变化特征,阐明建筑室内供水管道中真菌微生态对滞留的响应,分析突发藻类污染影响下建筑室内供水管道中细菌微生态的演替特性,探明硝酸盐及天然有机物
本书主要面向河流健康、生态流量保障及生态调控等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需求,分析水电开发条件下河库系统特征及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问题,探讨生态需水保障对象及其需水特征,揭示典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高坝大库、山区小水电等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核算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共包含17个实验,主要内容既包括消毒与灭菌、光学显微镜使用、培养基制作、无菌操作、细菌染色、菌体大小测定等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内容,又覆盖了水体沉积物、空气、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检测,以及微生物生化性能检测、废水可生化性测定和微生物燃料电池等内容。本书内容全面丰富,兼顾微生物学原理和基本实验操作,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渤海近海生物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及生态修复”(2018YFC1406400)的成果之一。系统总结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计算方法及与复杂性的关系,提出了近海食物网的构建方法与稳定性评估技术,并基于全球上百个近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研究了食物网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最后以渤海典型生态系
生态修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保障。作者于2020年秋季学期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设了“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生课程,在3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主要内容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绿色空间、蓝色空间、棕色空间、
排污权交易起源于美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我国环境资源领域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