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和创新之处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方面,本书从国家间、省间、市间、县间、企业间等国内与国外、宏观与微观、直接与间接等角度全面地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对数字金融影响不同群体包容性增长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检验,并尝试对数字金融影响不同群体包容性增长的效果和原因进行解释。第二,研究数据方面
创新驱动效应的发挥,不仅要实现创意的技术化、产品化,还要将新技术/新产品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创新全阶段都需要发挥科技金融的资金支持以及风险分散等作用。在技术研发阶段,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市场资金不愿意介入的问题,需要通过财政直接投资研发项目,或者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等政策性科技金融激励企业研发。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金融学、货币金融学课程习题辅导用书。习题集内容和课程内容对应,共分为十二章,分别是:(1)货币与货币制度;(2)信用;(3)利息和利率;(4)外汇和汇率;(5)金融市场;(6)存款货币银行;(7)中央银行;(8)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9)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10)开放经济的均衡;(1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户收入提升工作,多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要运用包括金融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力量,实现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近年来,助农金融产品作为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渠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助农金融产品形式愈发多样化,金融扶持效力日益凸显。而西部地区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和核心突破口,一直
本书立足中国债券市场,构建一个描述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信用债券契约的理论架构,经验检验社会资本对信用债券契约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影响信用债券契约的渠道机制,并进行内生性、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综上研究,使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社会资本在信用债券契约中的作用机理,提升人们对信用债券契约如何受社会资本影响的理解,拓展公司金融学、制
本书是由中国金融学年会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文集,以推动我国金融学研究发展、提高中国金融学研究的国际地位为宗旨,致力于发表金融学领域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主要刊登涵盖公司金融、家庭金融、行为金融、资产定价、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国家金融、货币金融、金融风险等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本辑拟收录
本书为关于金融社会工作的图书,分为理论和案例两个部分。理论部分讲述以下三个部分内容金融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中国的金融社会工作体系以及金融社会工作的常用模式。第二部分是案例部分,选取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将十个案例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包括大学生金融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城镇老年人数字金融素养提升
本书首先检验了企业并购对股票错误定价的影响,阐述并实证了企业并购行为对股票错误定价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其次,从并购方式和外部环境异质性视角考察企业并购对股票错误定价的调节作用,实证检验了并购方式的异质性;再次,梳理出“企业并购—投资者有限理性—股票错误定价”及“企业并购—信息不对称—股票错误定价”两条影响路径;最后,从
本书采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提供的中国投资者教育现状调查数据和国内某大型券商提供的投资者交易数据,在考虑了投资者通过金融市场积累实践经验的学习机制下,讨论了金融教育对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影响,从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了影响背后蕴含的机制,并从体系构建、反馈机制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探索走中国式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多年以来,我国的增长伴随着高储蓄率、高投资率的特征,投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观点认为我国面临投资率过高、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在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投资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