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方法(PLS-SEM)、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扎根理论方法,围绕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隐私设置行为、隐私披露行为、信息规避行为、取消关注行为、不持续使用行为开展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基于自我差异理论,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从成瘾到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机理。基于“认知-情绪-行为”框架,深入
本书对网格化社会治理进行了理论与经验研究,首先探讨了网格与网格化的概念与历史,进而分析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原则、任务、保障条件等各个方面;同时,本书深入中国的现实以及国外经验,分析网格化社会治理的适用性,为中国社会的网格化治理提供参考。最后,本书还深入具体案例,总结经验,包括北京、宜宾、南京等地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作者理查德·J.伯恩斯坦是新法兰克福学派和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本书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在马克思和黑格尔背景下,本书把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至关重要的实践和行动问题放在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的三方对话中加以探讨,其丰富性和学术性至今引人瞩目。本书的目标是重建以及解释那种导向行动和相关概念关注之内在辨证关系,并试图探究现
新一轮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第四次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广泛应用为标志,兴起了一场以机器智能替代人脑智慧的革命。本书认为,精心谋划和超前布局,积极抢占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有利位置和制高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抢抓的
本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小城镇大战略、小城镇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理论基础、小城镇产业生态圈的产业生态与复杂适应系统分析、特色农业小城镇产业生态圈分析、制造业小城镇产业生态圈分析、服务业特色小城镇产业生态圈分析、高薪科技小城镇产业生态圈分析、小城镇产业生态圈的演化特性、小城镇产业生态圈演化积木机制及内在模
本书对社会科学中比较历史研究的成就和未来议程进行了回顾,探讨了它在解释重要的世界性成果(例如创新、社会供给、民主)方面的优势。它包括关于实质性研究成就、方法论和理论的部分,并收录了一些目前工作的最重要的政治科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论文。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考量比较历史分析领域出现的实质性的成就和知识积累;第二部分报告比较历史研
本书是当代德国哲学和社会理论大师尤尔根·哈贝马斯的论文集,收入四编、九篇论文,时间涵盖1963-1977年。在这十五年间,哈贝马斯作为批判社会理论的旗手,一直在与对手论战,而并在本书的九篇论文中反思和追问此种批判社会理论自己的方法论立场。为此,他在本书中探讨了实证主义、阐释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哲学等关键
本书探寻了“社会个体性”、“社会性自我”等观念,认为人们要想成为具备自身独有特性/身份/认同(identity)的个体自我,首先必须参与和他人共在的、由历史和文化塑造而成的世界。作者还讨论了社会性自我是如何在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以及通过这些社会关系,通过与我们自身的自我的关系,去最终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德国文明的进程,在欧洲、西方的整体架构中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书是一部关于德国思想史、知识史的专著。作者从灿若星河的德国思想家图谱中,撷取歌德和马克思的家世、生平,特别是其接受大学教育的历程,借助翔实的史料加以刻画,尝试在整个文明进程中来把握歌德到马克思线索所表现出的核心意义。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三篇,以文明结构的
本书是对KKV1994的回应和反思之作(即已出版的《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一书)。2010年的第二版更新了关于过程追踪、回归分析和自然实验的新章节。对KKV1994的反思和争论仍旧是第二版的核心,新材料阐明了对基本方法工具的应用。其中新增的过程跟踪通常被称为定性分析的基础,却很少被精确地应用。回归分析的陷阱有时会被研究